中國是世界茶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飲茶的民族,真正的考古發現,在浙江的餘姚田螺遺址,出土3公元前4000年的古茶樹,公元前2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鮮之。中國飲茶始於周朝,春秋時代以肝茶為祭品,此飲茶方式約有900年,從春秋至東漢。飲茶文化興於唐,發揚於宋,普及於清。唐末送出的團茶越做越精細,選料越細膩,飲茶由烹茶法過渡到點茶法。品茶方式到了明朝有了重大的改變,宋末明初散茶已普及全國,散茶已普及了全國,團茶僅在閩廣一帶,元明時期開始有了蒸清、烘清、炒青、曬清多元殺青方式,也有了扁茶、條茶、圓茶、片茶、緊壓茶到了清代茶文化更深入日常名間,形成了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奉茶也成為普通人家的待客習俗美德,此時也出現了六大茶類,中國茶文化也進入了普及時期。現代的茶藝文化起源於台灣,在198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帶動人民收入增加,所以在1981台北就不約而同的出現多家茶藝館,其中陸羽茶藝中心紫藤廬茶藝館就在這時期,周瑜(三國時期)當時將茶館二字中間加了藝字,開啟了茶藝館的新時代,當時8家茶藝館發行了聯合名片,共用茶藝館這一個名稱,周瑜先提出了:從咖啡廳到茶藝館,從西方情調到東方境界的口號,同年這八家茶藝館為核心,成立中華茶藝協會。
約翰·陶德(英語:John Dodd,1838年10月25日-1907年7月15日),英國蘇格蘭籍商人。他於1860年首次抵達臺灣,並於1864年以甸特洋行的首任代理商的身分再次抵臺。甸特洋行於1867年倒閉後,陶德設立了寶順洋行。他引進廈門與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外銷美國並廣受好評,帶起台灣茶業的風潮,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
1868年6月至1874年5月,陶德受託擔任美國在臺的代理領事。1871年,陶德因熱心救人,獲英國政府頒發亞伯特金章及人道協會銀章。同年,陶德的事業因茶葉成本提高而面臨虧損,直至1874年茶業復甦才恢復。1877年,中國茶商獨霸茶葉市場,陶德面臨破產邊緣,無錢回國,直到陶德在倫敦的叔父逝世,繼承了其鉅額遺產及房地產才得以於1890年返回英國。他於1893年結婚,並於1907年7月15日逝世,享壽69歲。
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清治時期的臺灣,茶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之一,茶葉商人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臺灣移轉到了臺灣北部,對臺灣文化有重要的影響,更促進了臺北與全臺經濟的發展。 除了從中國大陸移植的茶葉之外,台灣早有原生茶種,根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台灣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而根據淡水廳誌中記載:「貓螺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這種原生茶就是所謂的台灣山茶,目前仍可以在台灣中南部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新的紅茶品種台茶十八號,市場名為「紅玉」,就是以台灣原生山茶與緬甸大葉種茶葉雜交育種而成。
清治時期
由於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的移入,茶產業逐漸興盛。安溪號稱中國茶都,以產茶聞名,是最具盛名的「鐵觀音」在清雍正年間於安溪始創,安溪茶人隨即推廣,成為中國名茶之一,而安溪移民精湛的製茶工藝也引入臺灣。同治年間(1856至1875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對台灣茶業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移進茶苗、提供技術指導、收購茗茶、設精製廠並外銷茗茶,使得台灣的茶業大幅發展,杜德的買辦是知名的茶葉商人李春生。當時台灣外銷的茶稱為「Formosa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