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0 【新聞稿】

NPO財務永續專題-趨勢篇

財務經營開源節流,常常是各領域NPO進行服務之餘,最常煩惱的現實。2020年適逢新冠疫情,各行各業遭受衝擊,更讓人注意到,財務永續的重要。

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希望透過半日的財務永續交流茶會,邀請各方NPO夥伴與專業工作者進行分享,分享會後並安排有深入探討的交流會,讓NPO組織保有服務的韌性,可以逐漸成長茁壯不怕任何衝擊。

專題共邀請8位專業講師進行分享,分三篇系列專文,首發探討整體永續趨勢與實際的募款經驗,包含:

現今NPO永續趨勢/陳文良(NPOst數位文化協會祕書長)

實際募款經驗分享/杜瀛(TFT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影響力發展部總監)

專題1─現今NPO永續趨勢

陳文良(NPOst數位文化協會祕書長)

一、公民身分的覺醒

在現今的NPO發展趨勢,不可忽視的是公民身分的覺醒,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公民,有著不同的公民參與方式,NPO組織與捐款人的關係,不再只是交代錢的誠信,而是要注重以下各種公民力量的型態:

1.捐款與分享

2.人際互惠互助

3.志願服務

4.想法與決策形塑

5.社區維護

6.社會行動

台灣在世界繁榮指數排名20,社會資本排名44,公民/社會參與排名94,排名的落差是由於捐款佔GDP的比率偏低,故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報告調查顯示,台灣在環境永續、社會資本參與是落後於平均值。

二、數位治理的興起

疫情之後Digital Ttansformaiton Reimagine Platform 3個指標成為大家重視的指標。群募才智(Collective Intelligence)運用數位發展,透過網路的聯繫,開始集結各種才能跟智慧,包含捐款、志工、人才庫,可以集結成更大的力量。如何讓資源可以有效的串聯,是近幾年重要的發展指標。

合作平台逐漸取代強大核心,從中心化>部份去中心化>全面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過程中,資訊的透明度與分享平等變得重要。

舉例:台灣抗疫的過程中,就是去中心化的過程,將系統整合後,人民用熟悉的方式配合防疫的動作,政府僅需針對資料庫與規定作法做整合。

透過數位的治理,群眾可以共同擁有、共同治理、共同維護、共同豐富人&資料&科技 一起變聰明一起變厲害。

三、數位轉型之必要

社工很累的原因,基層人員填寫進系統許多的報告,但系統無法給予任何回饋。不是只有辦一個單位或協會,而是透過產業鏈結構的方式,來解決非營利組織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一套系統,可以把ai或資料庫數據回饋給社工,社工即可免於因為委屈而組工會的發展,而是變成系統功能的責任,讓督導可以更專心做其他的工作任務。

專題8─實際募款經驗分享

杜瀛(TFT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影響力發展部總監)

我們沒有募款組,只有對外關係組

小故事分享:有一次TFT至企業談合作,企業所提供的報告書數字有誤,當下TFT的同仁並沒有當場指正數據的錯誤,而是在保有雙方良好關係下繼續討論合作案。

與企業談合作,關係很重要,避免在探討是非對錯的邏輯上,打壞彼此的關係,因為要讓關係能夠延續,才有後續討論合作以及募款的契機。

確認組織與捐款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捐款你有什麼關係:要看見組織自己重要而獨特的價值(舉例:台灣有許多的教育組織,但TFT是少數有進入到體制內的組織,且TFT有著重於教師的培育,透過教育者帶來更多的可能)。

不捐款給你有什麼關係:當企業在有時效性的專案推廣時,組織可以找到立足點與企業對談的價值。

「不知道事情其實並不可怕,不知道自己其實並不知道才是最可怕的」

當數位能力無法負擔龐大資料庫,組織無法分析時,就錯過了更多的機會。

把人腦當電腦:組織當中有位專員與企業及捐款人關係良好,倘若有天該成員離開,那其相關知識與關係便跟著離開組織。


把電腦當人腦:組織常運用電腦來計算相關報表如每月捐款、平均捐款等,但是電腦能做更多事情,例如:請問此篇貼文有多少人點擊了連結、後續有多少人捐款、平均捐了多少錢;此次沒捐款的人,下次再發布訊息時,會再捐的比例有多少?

以上皆是企業化運作之下常見的效率,但在非營利組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有許多願意投資大額資金的捐款人,他們期待的不是組織單純回應問題(解決社會現象),而是要主動發掘原因,並解決問題,消滅我們自己的存在(讓社會問題消失)

組織服務過程中,還是有回應問題的必要支出,故要與捐款人有清楚的溝通與規劃。

當單位還是小規模組織時,要調整心態重視每一個關係經營維護;當發展成中型組織時,要適時引入數位資源輔助人腦的思考;當邁向大型組織時,要有永續的概念以達到社會期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