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7【新聞稿】

青藝盟花樣戲劇節20週年 讓戲劇寫下翻轉青少年的教育故事

青藝盟花樣戲劇節20週年

讓戲劇寫下翻轉青少年的教育故事

  第三屆堉璘台灣奉獻鼓勵獎得主─余浩瑋,同時也是青藝盟盟主,在去年獲獎之後,將獎金投入今年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製作。


  從2001年開始舉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最初是由從事青少年劇場與藝術教育工作十餘年的張皓期老師所創辦;第四屆開始,則由現任盟主余浩瑋負責策劃及執行。2007第七屆花樣「淡水音樂盒」,將活動範圍擴大至全國,北起基隆,南至屏東,全國共有31所戲劇社團參與,也奠下了歷屆全國「北中南三區」巡演的基石,成為全台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青少年戲劇比賽,也成為高中學子們嚮往的「劇場甲子園」,為台灣戲劇圈培育出更多新生的幼苗。

  去年奉獻獎遴選時,遴選委員看見,余浩瑋持續20年投入青少年體制外戲劇教育,扎根全台青少年戲劇發展,深受感動與認同,頒發奉獻鼓勵獎給浩瑋。說浩瑋是藝術家不全然到位,說浩瑋是教育家更多了分貼切,用不同於體制內教育的作法,帶領著青藝盟以自身經歷陪伴青少年朋友學習自立,用戲劇激發自信與潛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力量。

  今年第二十屆,在屏東演出3場、台北演出4場,如此盛大演出,基金會夥伴當然不會缺席此一盛宴,前往觀賞了由建國高中+中山女中合作製作的《人群中的人偶》,以及由黃衫戲伶+成功高中合作製作的《Petite Rose》,兩齣劇碼。

  在戲劇節籌備期間,傳出了浩瑋身體微恙住院的消息,籌備工作大多落到了青藝盟團長韓定芳以及團隊夥伴身上,受到疫情影響,劇團許多既有的訓練計劃與展演規模,被迫轉型或縮水。然而實際正式演出時,基金會夥伴所見到的戲劇張力與人員專業,絲毫不見縮水的痕跡,顯見青藝盟在浩瑋及團長的帶領之下,已是成熟且無所畏懼的團隊。

  花樣戲劇節至今已累積250場演出、200部青少年原創舞台劇、近1000場的專業戲劇工作坊與課程、參與人數達20000人以上,今年自六月徵件以來,獲選的青少年團隊在短短3個月內,從學習到執行,包含演員、劇本、燈光、服裝、場景道具、行政等皆由高中生親手完成。

  團長韓定芳表示「花樣戲劇節最大的精神不在於在舞台上所有專業,在於沒有標準答案的跟大家去找尋到自己的目標,然後一起往前邁進的過程。在路途中要一起解決很多困難,這些困難可能是在課本考試裡面所沒辦法告訴同學的事情,這是我這幾年不停的在花樣身上、同學身上看到很珍貴的事情。」

  演出最後,青藝盟透過紀錄片撥放了高中生團隊的心路歷程,青少年朋友提到,在暑假的籌備當中,有來自同儕相邀出門的壓力,有來自於補習班學習的壓力,更有來自於父母親人間的親情壓力,過程很辛苦,也因此在演出完成後,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提到感謝父母的體諒與尊重,將時間交還給他們自主管理,讓他們可以跟夥伴們一起一一的克服困難完成演出。比起在暑假期間,選擇其他安排的同儕,參與戲劇節的青少年們,在我們看來,他們擁有不一樣的體驗與成長。

  謝幕前,青藝盟表示「未來計畫成立一間表演藝術的實驗教育學校,希望可以用藝術來接觸不適應體制的青少年。」這一齣由青藝盟主演,交織戲劇與教育的劇本,還會繼續的演出下去。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後排中)蒞臨觀賞演出並與浩瑋至後台幫同學加油打氣

【以下節錄 基金會夥伴劇後心得】

另類的創新教育—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今年「花樣年華」第20屆的戲劇創作主題為:【人】。


「青藝盟持續用劇場藝術的教育方式,

提供台灣青年多元的自我探索管道。

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探索自己未來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經歷『認識自己』、『同理別人』,

是每一個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最重要的自我追尋。」


這也正是我們「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夥伴們一直在探討的教育主題—「認識自己」。


受青藝盟之邀請,觀賞駱駝楓—建國中學&中山女高,

在台灣藝術教育館的南海劇場演出的「人群中的人偶」,

鋪陳出對「人」和「社會框架」的質疑批判、與哲思妙想:


矛盾科學家 的猶疑、神經質、無自信、看似不正常有點嚇人⋯

中性人偶 的疑惑、順從、又擁有自主意識、勇敢反抗...


警察女、賣玩具男、禮儀訓練師、補習班主任,

四個意喻”社會框架”的角色,

帶著不知哪兒來的自以為是的「自信」,

手持著框架絲線(隱喻「社會框架」),

操弄著人偶和科學家,

批判、束縛、壓迫著科學家,

直到失去了自信,活得比人偶更像人偶,最終失去了自我...


然而,自以為是的四個所謂的正義角色,

其實,也正是被「社會框架」無形操弄著的人偶罷了...


導演詮釋劇本的風格,演員們演出了劇本的信念,綻放出另一個自我的風采。


認識自己!青春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