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3 【公告】

堉璘台灣奉獻獎徵件,增設甘霖獎協助非營利組織紓困

「堉璘台灣奉獻獎」即日起接受報名至5月底

增設堉璘台灣甘霖獎 期許更多單位度過疫情 持續奉獻

  由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以下簡稱公益信託)與財團法人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共同辦理的「堉璘台灣奉獻獎」自2017年設獎以來,今年已邁入第四屆,即日起徵件至5月31日止。


第二屆得主莊宏達(左,瑪利亞基金會董事長)頒獎獎座給第三屆得主賴美智(右,第一基金會執行長)

多元奉獻領域 累計提供逾1億3千萬元獎金

  每年舉辦一次,累積超過500個團體或個人報名參與,「堉璘台灣奉獻獎」(以下簡稱奉獻獎)於該年度遴選出至少一名得主,頒發獎座一座及新台幣 3,000 萬元整,彰顯其奉獻精神;另選出數位堉璘台灣奉獻鼓勵獎(以下簡稱鼓勵獎)得主,頒發獎金300萬元整,支持得獎者持續投入行動,做得更遠更好。

  堉璘台灣奉獻獎特色有三:多元性、永續性、互動性,自辦理至今已選出3位奉獻獎得主及14位鼓勵獎得主,累計提供逾1億3千萬元獎金,其涵蓋領域包含醫療、身心障礙、銀髮照護、戒毒教育、偏鄉服務、弱勢婦幼及青少年支持、臉部平權、消費者權益、地方創生、生態保育、創新教育…等,累計超過10萬人次受惠。

因應疫情的衝擊 獎項調整提供更全面的幫助

  經統計,往年報名奉獻獎的報名者,多數是非營利組織或其工作者,其中不乏直接依賴捐款資助才能提供服務的組織,基金會觀察到,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不少非營利組織捐款衰退,幅度達三至四成。進一步擴大調查後,發現這樣的狀況不在少數,部分團體捐款與去年同期比較衰退逾五成,最嚴重者捐款短少三分之二,「捐款收入減少」的確是今年大部分非營利組織共同面臨的急迫困境,「10萬就有幫助了」是來自於社福基層真實的心聲。

  因此,在獲得遴選委員會支持後,決定取消今年預計頒發的「鼓勵獎」,將該預算挪為紓困使用,改以「堉璘台灣甘霖獎」(以下簡稱甘霖獎)的方式給予每單位20萬元的支持,企盼成為非營利組織的紓困案,協助曾報名過奉獻獎約10%的申請者度過難關。

  「甘霖獎」名單,將由遴選委員自一至四屆的「堉璘台灣奉獻獎」報名者中,依其奉獻事蹟及財務狀況遴選,符合資格的單位,近期將陸續收到基金會的甘霖獎入選通知。預計於五月底前公布第一波獲獎名單、六月公布第二波名單,至多45個單位獲獎,盡早幫助單位度過疫情,持續為社會產生正能量。

奉獻存在於社會任何角落 別小看自己的價值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各種「國家隊」成為新一代流行用語,隨著時代氛圍轉變,在社會不同的角落,都有著不同形式的奉獻者在默默付出。

  「當專業遇上了疫情,也能成就一股偉大的奉獻力量支撐著台灣」。基金會台灣奉獻組組長黃意涵表示,今年遇到疫情大流行,更讓人看見,無私的精神存在於社會任何角落,包括各種國家隊的成立,還有醫護專業、消防專業、衛生專業甚至是機械專業的投入,都是無私奉獻的最佳範例。今年雖因應疫情取消鼓勵獎,增設甘霖獎,但為了持續發揚「每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們維持奉獻獎遴選,期待找到下一位得主,提升台灣並感染影響更多人投身行動。

第三屆奉獻獎得主與鼓勵獎得主合影

由左至右分別為:消基會、蘭恩基金會(左2、左3)、賴美智(奉獻獎)、DFC、余浩瑋

奉獻獎不限領域 徵件至5月31日止

  基金會表示,第四屆堉璘台灣奉獻獎,自5月1日開始徵件,至5月31日截止,預計12月公佈第四屆得主,報名採全線上報名,希望透過大眾的力量,找到這些默默付出的人或團體,推薦他們來報名

【關於堉璘台灣奉獻獎】

宏泰企業機構創辦人林堉璘先生深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企業家回饋社會最誠摯的心意,自2015年起陸續設立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並設立堉璘台灣奉獻獎,期許找到 「致力解決台灣社會問題、默默推動台灣進步」的傑出奉獻者,彰顯他們的人格特質,帶來正面向上的力量,成為樹立典範、推動台灣進步的火種。

歷屆得主與獲獎理由

第三屆(2019)奉獻獎

賴美智(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以專業社工及特教人員的角色共同創辦第一社福,並親自投入帶領團隊建立身心障礙從幼兒到成年人到就業的整體性照顧模式。此外,以非營利組織的經驗,勇敢踏入社會企業領域,提供優質清潔服務、成功營運社會企業。40年來堅持初衷,持續不斷發掘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的需求,並尋求創新解方,擴大社會影響力。

第三屆鼓勵獎

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執行長)

持續20年投入青少年體制外戲劇教育,全台紮根青少年戲劇發展。也以自身經歷陪伴高風險少年學習自立,用戲劇激發自信與潛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力量。

第三屆鼓勵獎

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DFC Taiwan

用創意在教育體制內扎根,透過Design for Change的教學理念,感受、想像、實踐、分享四個步驟,賦予孩子「我做得到!」的勇氣,也讓孩子能活用知識、解決問題。

第三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國內具代表性的消費者倡議團體,代表消費者參與各公眾法規之權益制定,主動發掘議題保障消費者權益,正向推動政府進步,刺激民眾自覺。

第三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基督教蘭恩文教基金會

長期堅守離島,照顧蘭嶼在地幼年、青壯、長者各族群,讓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近年積極揉和觀光發展與永續生態,希望乘載蘭嶼文化傳承使命,走出蘭嶼新路。

第三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接棒醫療體系後端,提供專業且全面性的照護,並即時冷靜應變國內外緊急重大災害,無私分享經驗與模式。積極從源頭解決社會問題,推動包括輔導檳榔農地轉作、倡議推動臉部平權以及開辦陽光活力中心等。

第二屆(2018)奉獻獎

莊宏達(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董事長)

不為名利,親力親為服務發展遲緩及各身心障礙族群,將專業落實在細節,傳遞「重視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為了服務更多弱勢,儘管已是醫師仍積極進修復健專業;深具感召力,30年來與團隊共同成就瑪利亞基金會,並樂於分享服務期間所建立起之照護模式與經驗,利他共好。

第二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30多年來長期關注婦女兒少議題,從家庭服務為核心出發,著力改善人群中的弱勢邊緣者之困境,為台灣婦幼保護工作的先驅,至今已達40處據點,開展為全國性的服務。

重視性別教育宣導,並率先針對年輕小爸媽、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青少年自立住宅等新興社會議題,提供系統性的服務及宣導作為。

第二屆鼓勵獎

廖嘉展(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以一顆愛埔里的心,921震後隨即投入災後重建。以區域蹲點的模式,推動「桃米青蛙村.埔里蝴蝶鎮」的生態城鎮願景實踐。

他以音樂關懷偏鄉教育,帶動多元的文化參與。萃取當地生態特色,創發地方微型產業,活化經濟模式,鼓舞社群合作,讓地方看見未來的希望,堪稱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與地方創生的領頭羊。

第二屆鼓勵獎

劉燕明

投入台灣生態攝影工作超過30年,以僅有的簡陋設備、在各種艱辛環境中,或攀樹或長時間隱身山林捕捉生物動態,作品屢獲國內外重要獎項;所留下之紀錄,時間越久、越顯其價值。

基於對保存紀錄的用心,藉由無償捐出700捲個人歷年拍攝的影片給林務局,期望傳遞生態教育的重要性,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珍稀的生物身影。

第一屆(2017)奉獻獎

劉民和(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 總幹事)

台灣毒害已深入校園,為重要社會問題。劉民和牧師來自香港,為吸毒過來人,33年來以私人機構之力,發展成功戒毒模式,免費提供戒毒服務,並幫助許多戒毒者成為助人戒毒者,致力改善社會問題,對台灣有深遠影響。

戒毒是艱鉅工作,劉牧師始終務實堅定、以同理心陪伴、不曾放棄、不喜宣傳,卓著成效,更將成功經驗推廣至海外,是「致力解決台灣社會問題、默默推動台灣進步」的奉獻者典範

第一屆鼓勵獎

林瑞祥

放棄國外終身教授職回台貢獻,為台灣糖尿病之父。行醫一甲子,始終視病猶親,為台灣開創許多糖尿病照護模式。以85歲高齡,仍堅守第一線,持續為提升糖尿病照護品質努力不懈,提攜後輩亦不遺餘力,不為名利、全心投入,是令人尊敬的醫者典範。

第一屆鼓勵獎

劉一峰

法國人,來台最初為傳教,51年來奉獻行誼遠超過最初使命。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價值,長年陪伴身心障礙、失業或無家可歸的人,為他們帶來祝福與希望。早已將台灣當作自己的家,也將以一貫的真誠謙遜、親力親為,持續守護偏鄉弱勢,守護台灣的每一個家人。

第一屆鼓勵獎

黃泰吉(社團法人南投縣青少年空手道推展協會理事長)

發揮空手道專長,放棄優渥收入、自發性投入培育偏鄉弱勢學子,幫助孩子改變命運、實現空手道夢想。至今18年,已成功翻轉600個年輕生命,或在體壇發光發熱,或傳承學弟妹、拚出一片天。致力培訓2020年奧運空手道選手,期待為台灣爭光、鼓舞更多人心。

第一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長年關注弱勢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用愛與專業深耕嘉義、溫暖許多貧病老弱的心。以地方型基金會,多次從日本引進創新服務,勇於挑戰別人不願做和不敢做的,致力在貧瘠縣市做出典範,發揮擴展到全台的影響力,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一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發源於921重災區,將災難化為祝福,是南投基層穩定的重要力量,並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其他縣市。已被譽為「長照的典範」,仍堅持愚人精神、為弱勢多走一哩路。致力提供適合原鄉的照護模式,讓資源從部落裡長出來,期待在地深耕、永續發展。

第一屆鼓勵獎

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

以平均30歲的年輕團隊,帶動台灣教育創新的力量。堅持選擇困難的任務,致力用科學的精神跟方法,提供均等及一流的教育,創造由下而上、由點擴及面的翻轉教育風潮。期待「成就每一個孩子」,也為台灣成就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