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29 【線上攝影展】

被撥慢的550天,尋找有光的所在

從北到南描繪全台戒毒村面貌,從安靜中找力量

去年,第一屆「堉璘台灣奉獻獎」遴選出投入戒毒教育工作超過30年的劉民和後,辦理該獎項的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簡稱林堉璘宏泰公益信託)及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攝影家沈昭良深入台灣的戒毒村,前後貼身跟拍,每一個再日常不過的鏡頭,都是戒毒者迎向光明、積極重生的努力痕跡。

劉民和牧師在台灣開辦晨曦會超過30年,推動不靠藥物治療的「福音戒毒」模式,提供完全免費的食宿、教育、輔導等戒毒服務,幫助超過6000多個案。完整的戒癮療程約550天,每一位戒毒者進村後,必須阻斷所有與外界的聯繫,透過規律地上課、運動、勞作,養成穩定的生活作息。輔導員每日24小時的生命共處,更陪伴他們度過每一階段的困境與試煉,尋找生命裡有光的所在。

以紀實攝影聞名的沈昭良,這次以《被撥慢的550天,尋找有光的所在》的拍攝主題呈現創作能量,他說,進入戒毒村裡看見戒毒者們真實的生活,才真正了解到,「那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生命的一個地方」。

在這三個月的拍攝過程中,從北到南深入五個戒毒村(苗栗一村、苗栗二村、旗山、台東、屏東),他發現,戒毒村沒有想像中複雜,就如同一般的生活空間,在裡頭的人們顯得安安靜靜,一點都不張揚,可以感受到沉浸在某種反省或悔改的氛圍。

他認為,這一系列作品是寫實基調下的當代視覺語言,他以鏡頭讀取線索,跟空間對話,從日常物件、活動場域、生活環境等,描繪戒毒村的輪廓與面貌,更希望從安靜當中找到力量。


【清早】專為協助女性戒毒者成立的戒毒輔導之家,寢室裡的陳列仍看得出女性獨有的細緻跟氣質。

地點/姊妹之家

【上午】稍事梳洗、做完晨操後,固定到分配的區域打掃,養成規律的習慣,也讓他們主動參與、互相幫忙。

地點/台東戒毒輔導村

【上午】依據各場地不同有勞動的工作,像是:養雞、養鵝,養成負責與依賴的關係,也是一筆小收入。

地點/台東戒毒輔導村

【中午】通常是輪流值班煮飯,因為伙食費不多,中餐吃得很簡單約一道麵或菜,晚餐較豐富。

地點/姊妹之家

【下午】每日有安排固定的課程,必須待在教室中聽道、靈修等,從課桌也能看見打理自己秩序的軌跡。

地點/高雄旗山嶺口輔導村

【下午】被用來曬衣服的籃球場,在戒毒村裡,各種場地可結合不同機能。

地點/姊妹之家

【下午】戒毒村內沒有電視、也不能使用手機,在上課與勞動之間,找到其他的興趣。

地點/高雄旗山嶺口輔導村

【下午】以環境作為隱喻,這群人群聚在一起,如封閉在池塘當中,尋找重生的機會。

地點/苗栗戒毒輔導一村

【下午】在村內跑步時,會遇到這條折返點,跨過那條線就是自由世界,折返回來其實是自律的決心。

地點/苗栗戒毒輔導一村

【下午】一個沒有圍牆也沒有門禁的開放式機構,奮不顧身地奔跑,希望能迎向終點。

地點/台東戒毒輔導村

▲▲▲▲▲

沈昭良/攝影家

作品內容主要聚焦現實環境中的社會地景與生命處境,並透過攝影進一步形成問題意識,建構思考與對話路徑,曾受邀至美國、倫敦、日本等近20個國家參展,並獲多項國內外攝影大獎,專題式影像創作包括《映像·南方澳》、《築地魚市場》、《STAGE》及《台灣綜藝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