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捐款與分享
2.人際互惠互助
3.志願服務
4.想法與決策形塑
5.社區維護
6.社會行動
三、數位轉型之必要
社工很累的原因,基層人員填寫進系統許多的報告,但系統無法給予任何回饋。不是只有辦一個單位或協會,而是透過產業鏈結構的方式,來解決非營利組織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一套系統,可以把ai或資料庫數據回饋給社工,社工即可免於因為委屈而組工會的發展,而是變成系統功能的責任,讓督導可以更專心做其他的工作任務。
「不知道事情其實並不可怕,不知道自己其實並不知道才是最可怕的」
當數位能力無法負擔龐大資料庫,組織無法分析時,就錯過了更多的機會。
把人腦當電腦:組織當中有位專員與企業及捐款人關係良好,倘若有天該成員離開,那其相關知識與關係便跟著離開組織。
把電腦當人腦:組織常運用電腦來計算相關報表如每月捐款、平均捐款等,但是電腦能做更多事情,例如:請問此篇貼文有多少人點擊了連結、後續有多少人捐款、平均捐了多少錢;此次沒捐款的人,下次再發布訊息時,會再捐的比例有多少?
以上皆是企業化運作之下常見的效率,但在非營利組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有許多願意投資大額資金的捐款人,他們期待的不是組織單純回應問題(解決社會現象),而是要主動發掘原因,並解決問題,消滅我們自己的存在(讓社會問題消失)。
組織服務過程中,還是有回應問題的必要支出,故要與捐款人有清楚的溝通與規劃。
當單位還是小規模組織時,要調整心態重視每一個關係經營維護;當發展成中型組織時,要適時引入數位資源輔助人腦的思考;當邁向大型組織時,要有永續的概念以達到社會期待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