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十几年

印度人口的增长是否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呢?

Yufei 亚洲新闻 03/26/2023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是不是等于未来印度经济肯定会超越中国呢?我认为不是。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这短短40多年的时间内创造世界奇迹,一大原因就是中国巨大人的口资源和人口消费规模,以及人口消费潜力。据环球时报的综合报道,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其经济在过去一二十年的时间内一蹶不振,一大原因就是其人口规模太小。但今日的中国与印度的人口相等,但根据数据显示,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相比差距仍然十分巨大,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5倍,中国经济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方面遥遥领先于印度。所以我认为人口并不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因素。


       印度人口的赶超有利于印度经济赶超中国,但并不意味着,印度经济肯定会超过中国。而印度人口超过中国,印度的劳动力优势越来越大,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这肯定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并没有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基调开始,而是在与日益恶化的南北分歧、不受控制的城市 化、资源稀缺、一些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其他地区不断增加的青年失业率作斗争。事实上,经济发展人口仅仅是一个因素,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基本上可以不需要依靠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优越。类如,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就不需要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优势。


       从粮食领域来说,印度虽然拥有1.5亿公顷的土地,可是每年只能收获3.1亿吨粮食。相比之下,中国凭借1.23亿公顷土地,却能收获6.6亿吨粮食,这也是为何印度一度成为全球饥饿指数排名第102名的存在。这也就不难理解,印度人为何以素食为主, 完全是为了节省粮食,毕竟养牛、养鸡,都需要大量粮食作为饲料,其次,印度虽然属于全球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每年却有20万印度人,因为没有水喝直接死亡。最大的原因就是 印度没有修建水利工程,反而选择挖井取水,导致印度面临严重缺乏淡水资源。


       从地理因素的角度来看,印度面积相对于我国只有三分之一,可种植平原却几乎和我国一样多,就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让 印度的天然优势一下失去了一大半,印度还没进入现代化农业,有限的资源 加上没有规模化种植,农业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这也是人多的一大弊端。


       一位中国女性教育家黄迎虹认为,印度大量的人口并不等价于人口红利,他说:“人口要转为红利,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必须有产业,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尊重和自由。”他进而表示,印度如要加速发展,就需要做好上述工作,才能充分发掘潜力。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国经济能够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尽管印度人口超过中国,印度经济也很难超越中国。如现在,印度13亿多人并没有带来爆炸式的人口红利,相反,印度过快的人口增长却影响到印度 的可持续发展,因人多而造成了太多弊端。


        对于印度制造业,莫迪的目标是将印度制造业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15%提高至25%,新增1亿个制造业岗位,推动印度商品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由1.7%升至3.4%。由于技术积累、供应链、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印度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还无法与中国竞争,还无法完全替代中国商品。


       目前中国有14亿多人口,这已经超过12.5亿的人口规模。但并不是人口规模越多越好,能够维持在12.5亿人口规模左右是最好的。因为人口不但是生产力和消费力资源,人口过多、人口规模与社会发展结构不协调也会成为社会负担。


        印度的人口规模与其社会发展结构显然是不协调的。无论从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资源量等层面看,印度的人口规模与其社会发展结构显然是严重失衡的。尤其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的人口规模还在不断快速增长,这不但不会成为印度的竞争优势,还会成为印度的负担和竞争劣势。


        所以说,人口过多不一定会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动摇,反而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我们中国若能把人口规模维持在12.5亿左右,就有很大可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世界新霸主强国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印度浦那市,工人在中国海尔集团工业园厂房内工作。新华社资料)


      对于印度制造业,莫迪的目标是将印度制造业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15%提高至25%,新增1亿个制造业岗位,推动印度商品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由1.7%升至3.4%。 由于技术积累、供应链、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印度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还无法与中国竞争,还无法完全替代中国商品。据中国海关总署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59.84亿美元,再创新高。其中中国对印出口大大高于印度对华出口,印度对华逆差超1000亿美元。


       上海国际研究院刘宗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度经济在疫情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从中国进口了很多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为主的海外市场,印度在这其中也是受益者,因此印度有必要正视逆差的原因,而没有必要“盯着逆差不放”。作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印应着眼于不断加强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