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4/5/2023 亚洲新闻 By Yufei

声明此新闻中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明是一年始出的第五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清明时节出游踏青,观赏梨花纷落,柳絮轻起,欣赏满眼的盎然生机。清明时节,人们踏青扫墓,缅怀逝者,以祭奠,怀念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人。 

在古人笔下的清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清明前夕,古人有“寒食”的风俗,禁生灶点火,只吃冷食(因介子推而起)。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并食青团,艾饼等食物. 是一个沉重的节日,也是一个轻盈的节日,苦与乐融合一处,便是生活的常态。


温暖的南国春色,在欧阳修的笔下别有一番韵味,正所谓《阮郎归》中的“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常蝴蝶飞。”暖意融融的春风中,时而听到马儿的嘶鸣,梢头的青色梅子才刚生出豆粒般大小,细嫩的柳叶如同女子眉毛一般纤细秀美。春日白昼时间逐渐延长,轻盈纷飞的蝴蝶似乎为春天增添了一分姿色,在这慵懒的时光中,是否若有所思呢?


清明便是扫墓祭祀最重要的节俗,也是抚今追昔,寻找精神之根的节点。每当在这个时候,人们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回溯过往慢长的时光和历史。《左传》有言:“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按旧时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再为坟墓掊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以求平安,最后行礼祭拜,饮用祭拜的酒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唐·白居易

白居易笔下弥漫着无尽的悲愁。他眺望原野时,高大的树上乌鹊啼鸣扰乱心弦 细细听来,不知是谁家的哀哭阵阵。风吹旷野,纸钱纷飞,重叠的坟墓上长满了青绿的春草。海棠梨花与白杨柳相互掩映的地方,正是生死离别之处。然而逝者早已去往黄泉,又怎能听到亲人的哭声呢? 是否也有细密如发的思念要向故去的亲人诉说呢?


“死生亦大矣。”当人们怀想逝者时,生于死的命题便自然进入沉思之中。浮云万变,沧海桑田,浮生若梦,昙花一现。在浩翰无垠的时空中,一瞬即逝的生命究竟去了何处?

向死而生,我们如何直面死亡?

踏青饮食是游乐之欢,扫墓祭祖是思念之苦,体会生与逝。记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道:“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不可避免,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的倒计时就开始流动了,这是人类之自然,又何必悲观呢?


“死亡”并不只是肉身消逝。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谈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类似,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也是关于死亡维度的故事;人的第一次死亡是灵魂载体的消逝,而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你,即“终极死亡”——死亡并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


在清明,我们将会一点一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在思念与眷恋中,也适逢一个沉静与思考的契机,在时间的轮回中追思,在历史上回溯,思考生命,谈论死亡。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所在!时过经年,在今天既会望昨日,也会憧憬明天,对生命敬畏,期待——这或许是清明的意义与神髓。




相关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