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 論文寫作攻略坊】學位論文Word排版全攻略
【Endnote 操作與Word插入引用文獻_教學影片】
【PubMed 搜尋技巧網頁】
【研究生的核心能力_彭明輝教授演講】
【如何讓 Powerpoint,有 Power 又有 Point!】
主講人:吳怡慧 TA (臺灣大學生演所)
【Plagiarism Checker 抄襲檢查網站-英文】
https://pbs.twimg.com/media/FzUD0BfX0AAE0Mt?format=jpg&name=4096x4096
ACE Learning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學位論文和期刊文章之間的9個差異
寫作科學:是什麼讓科學寫作變得困難以及如何使它更容易
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bes2.1800
【文獻回顧過長的問題】
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寫太多文獻回顧都是因為作者在篩選時不構果斷!!
不少作者會想要放進許多文獻來支持研究的成果,但很多時候,這樣不但要閱讀大量文獻導致壓力倍增和時間縮減,論文也容易超過目標期刊的字數限制。 (轉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oGBkf7mmE
How to write a critical review?
如何撰寫評判性質的文獻回顧
批判文獻綜述模板
1. 本文的重點領域是什麼?
首先了解您正在閱讀的論文。
2. 來源是否相關且可靠?
3.它的可靠性如何? (WOS、Scopus 等...)
4. 近期有哪些進展?
熟悉論文的主題領域。
5.論文的合適方法有哪些?
6. 這些方法可以接受嗎?
批判性分析
7. 所選論文的優點是什麼?
8. 你發現了哪些證據來支持這個優勢?
9. 現在,這篇論文的弱點是什麼? 為什麼是這些?
10. 有爭議嗎? 為什麼?
立即應用您的思考過程!
11. 根據收集到的證據,您對論文有何看法?
12. 您自己的學習/研究問題/目標如何與本文連結?
13. 為什麼需要解決弱點或爭議?
Literature Review Matrix (文獻回顧彙整矩陣)
當你閱讀和評估文獻時,有幾種不同的方法來組織相關研究資訊。可以參考以下網站資源了解如何利用文獻回顧矩陣幫助組織繁多文章的一個選擇。透過使用文獻回顧矩陣可彙編有關文獻資料來源的細節,如基礎理論、方法、結論、重要發現;開始注意作者或不同研究之間的相似性;並檢索參考文獻信息,並可利用Endnote軟體方便插入論文撰寫文件。
https://guides.library.duq.edu/c.php?g=1207787&p=8833919
https://academicguides.waldenu.edu/writingcenter/assignments/literaturereview/matrix
PICO 文獻搜尋策略
https://guides.library.duq.edu/healthsciencelitsearch
http://imohw.tmu.edu.tw/ebm-learning/step-one-clinical-question-formation/
下列四個部分 (PICO):
Patient or Problem 病人或問題
Intervention or Indicator 介入或指標 - 某種治療、檢查、危險因子等
Comparator 比較 - 該治療和什麼相比?
Outcome 結果 - 您想要達成或避免什麼?
在撰寫文獻整理表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核心目標」與「篩選標準」。當我們面對大量資料時,若沒有清楚的目標,可能會無法選擇重點。針對提到的衰弱(frailty)相關研究,建議首先設定主要研究目的,例如「不同族群的衰弱盛行率」或「衰弱與死亡率的關聯性」,這樣可以聚焦於特定的生物指標(biomarker)或人口數據,而避免不必要的資訊干擾。
明確目標:在進行資料檢索時,需明確哪些數據才是重點,可以透過PICO原則進行篩選。例如,在研究「衰弱盛行率」時,可以聚焦於各年齡層、性別或族群間的盛行率差異;而若研究「衰弱與死亡率的關聯」,則聚焦於統計相關風險比(hazard ratio, HR)或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 RR)等指標。
篩選與排除:閱讀研究摘要時,應保持篩選的邏輯性,選擇與目標直接相關的結果。例如,不需每一篇研究的所有結果都納入表格,而是只擷取目標數據。這可有效降低資料過量,避免混亂。
表格設計與標題:每個表格應有明確標題,標題應能提示讀者該表的重點。例如,針對「不同族群衰弱盛行率」的表格,標題可設定為「依族群劃分的衰弱盛行率比較」。這樣能有效收斂表格內容,減少不相關的資訊。
摘要與詮釋:摘要內容時,應著重於主要結果,並註明研究類型,例如「加拿大人口研究」「綜合老年評估」。此外,針對不同的研究方法,應清楚地註明是否為橫斷性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世代研究(cohort study)等,以便未來分析資料的差異來源。
逐步篩選練習:可將不同指標依次加入,確保每一指標皆具備意義,若發現某些數據無法支撐研究目的,可考慮排除。這樣可以協助確定資料的優先級,進一步精簡內容。
撰寫學術論文中的 Literature Review(文獻回顧) 是一個系統性整合、分析與評述特定主題相關文獻的過程。其目的是勾勒研究背景、建立研究理論基礎(rationale)、辨識現有研究知識缺口(gap)與支持研究動機。以下是具備學術品質的 Literature Review 撰寫指引,適用於運動科學、生理與營養等實證領域。
建構研究背景與脈絡
解釋研究主題的重要性與理論依據。
呈現主題的歷史發展與科學脈絡 (big picture)。
整合與比較已有研究
辨別研究設計、方法、樣本、結果與結論的異同。
統整一致性(consensus)與爭議性(conflict)的發現。
透過建立文獻整理表進行研究族群、實驗設計、分析指標、主要研究發現之間之跨研究整合比較。
辨識知識缺口(research gap)
評估現有研究的侷限性。
揭示仍需探討的問題或未被充分研究的面向。
奠定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前述整理,提出清楚具體的研究方向與合理假設。
聚焦主題:避免過於廣泛,應明確設定討論範圍(如「阻力訓練對糖尿病病患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
確認關鍵詞與搜尋策略:運用 MeSH、PubMed、Scopus 等資料庫。
依主題分類:如能量代謝、肌肉適應、賀爾蒙變化。
依研究設計分類:如橫斷性研究、縱向研究、隨機對照試驗(RCT)。
依研究對象分類:健康成人、老年族群、運動員、慢性病患者等。
依時間序列:呈現理論或技術的演進過程。
一份完整的 Literature Review 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段落架構:
🔹(1)緒論(Introduction)
簡介主題與關鍵名詞(首度出現須附英文原文與縮寫)。
提出本篇文獻回顧的目的與組織方式。
🔹(2)理論與生理機轉基礎(Theoretical/Physiological Framework)
敘述與主題有關的生理機轉或基礎理論。
例如:肌肉適應的訊號傳導(如 mTOR、AMPK)、代謝反應等。
🔹(3)研究結果整合與評析(Empirical Findings)
根據主題彙整相關研究,強調研究設計、族群、變項、結果。
探討一致結果與衝突研究間的可能差異原因。
可引用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或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結論。
🔹(4)研究限制與爭議(Limitations and Controversies)
指出目前研究在樣本數、研究期間、方法或測量工具上的侷限。
討論研究發現解釋力的問題,或在族群間結果不一致的情況。
🔹(5)未來研究建議(Future Directions)
提出具體未來研究建議(如:更長期的介入、納入多變項控制、引入新興生物指標)。
建議更嚴謹的研究設計(如雙盲、跨文化比較、大型cohort研究等)。
使用學術語言:用詞需中性、客觀,避免情緒化、主觀詞彙(例如「非常有效」、「極度成功」)
專有名詞註記:第一次出現時以「中文(英文,縮寫)」方式呈現,如:粒線體適應(mitochondrial adaptation, MA)
避免抄襲:不得逐句翻譯或直接複製文獻內容,應以改寫與分析為主
文獻引述格式:依所屬期刊規範使用 APA、Vancouver、Harvard 等引用格式
融合邏輯推理:不僅列舉研究結果,更應推論其意義與限制,並連結主題核心問題
純粹列舉文獻,未整合分析
缺乏研究邏輯與主題聚焦
未明確指出研究缺口與未來方向
忽略方法學與樣本特徵對結果的影響
PubMe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
Scopus: https://www.scopus.com
Web of Science: https://www.webofscience.com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tw
Cochrane Library: https://www.cochranelibrary.com
論文研究計畫 寫作流程
1.了解自己:了解你的專業領域,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
2. 制定適當的研究目標
3. 制定可行的研究計畫
4. 在研究計畫中明確說明您的研究目標:包括對研究目標的明確陳述
5.圍繞先前的研究成果 (已發表的研究文獻) 建構你的研究計畫
6. 語法、寫作流暢度、適當的佐與圖表說明 (例如:實驗設計圖、實驗流程圖)
7. 格式、錯別字檢查、文字專業與簡潔很重要 (表面效度)
來源:globalscholarsolutions@gmail.com
撰寫研究方法章節的關鍵在於清晰、詳細地描述研究設計與執行過程,使他人能夠複製研究並驗證結果。以下提供具體步驟及範例說明:
1. 確定研究方法章節的主要結構
先了解學術寫作中研究方法章節的標準結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研究設計:描述研究類型(橫斷式、縱貫式、實驗性、觀察性等)。
研究對象:說明樣本招募方式、納入及排除標準。
研究工具:介紹測量工具或設備,提供有效性與信效度資訊。
程序與干預:詳細描述實驗步驟或干預過程。
數據收集與分析方法:說明數據收集方式及統計分析方法。
倫理考量:說明研究中的倫理程序(如IRB核准)。
2. 搜集相關文獻
確保所選期刊文章具有清晰的研究方法描述,建議包含不同領域和研究方法的文章(4-5篇)。
選擇不同結構、研究設計的文章,幫助了解多種撰寫風格與方法完整度的差異。
3. 仔細閱讀並分析研究方法
逐段分析:將每篇文章的研究方法章節分成標題或段落,並記錄關鍵內容(如樣本選擇、工具介紹)。
比較寫作風格:注意每篇文章如何描述步驟細節(例如:動詞時態、句式簡潔性、層次標記使用)。
4. 融會統整並撰寫自己的研究方法
避免抄襲:不要直接複製文字;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方法的邏輯與步驟。
加入自身細節:根據實際研究情況,補充實驗細節或具體執行做法。例如:若文章提到使用問卷,可明確說明您所使用的具體問卷版本或題目數量。
5. 確保可重複性
測試條理性:讓一位未參與研究的同儕檢視您的描述,看是否能完全理解並重現您的方法。
檢查完整度:逐段對比文獻中提及的必要細節,確保您的方法章節沒有遺漏。
在討論章節的最後一段,需整合研究發現、研究限制及未來方向,進行總結性論述,帶出研究的重要性並坦誠討論限制,以展望後續研究可能的改進與延伸。
步驟化邏輯
承接研究發現
簡要總結本研究的核心發現,強調對實務或理論的貢獻。
提及研究如何補充現有文獻或提供新見解。
提出研究限制
自然過渡到研究限制部分,點出具體的限制(如樣本特性、介入期間、測量方法等)。
強調這些限制對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但同時說明研究仍具有科學價值。
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提出具體改進建議與研究延伸的可能性,幫助補足限制或探索新議題。
簡要說明本研究的未來應用價值或推廣潛力。
撰寫範例:耐力訓練對馬拉松表現的影響 (對照步驟化邏輯的顏色區塊)
本研究結果顯示,16週耐力訓練介入能顯著提升馬拉松運動員的表現與恢復能力,特別是在配速穩定性、乳酸清除效率與運動後心率恢復速度方面展現明顯優勢。這些發現為制定科學化訓練計劃提供實證支持,並對提升運動表現具有實務價值。然而,本研究仍有部分限制,例如,介入期間僅16週,未能完整評估長期訓練的效益;研究參與者之樣本範圍僅包含25至40歲的業餘跑者,對其他年齡層與菁英運動員的適用性尚待檢驗。此外,恢復能力的測量僅基於心率變異性與乳酸濃度,未能全面反映其他生理與心理指標的變化。未來研究可延長介入時間,擴展樣本多樣性,並結合更多生物與行為指標進行全面性評估。儘管如此,本研究結果為耐力訓練介入的效益提供證據支持,為馬拉松運動的訓練與恢復策略提供重要基礎。
整合性表述:避免重複細節,用簡潔語言串聯研究發現、限制與未來方向。
邏輯過渡:自然地從研究貢獻過渡到限制,再帶出未來改進方向,使段落流暢而不突兀。
專業語言:採用學術化表述方式,如「展現明顯優勢」或「提供實證支持」,避免過於口語化。
Sheela P. Turbek,Taylor M. Chock,Kyle Donahue,Caroline A. Havrilla,Angela M. Oliverio,Stephanie K. Polutchko,Lauren G. Shoemaker,Lara Vimercati
First published: 03 October 2016 https://doi.org/10.1002/bes2.1258Citations: 14
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bes2.1258
【系統性文獻回顧: 評讀工具 YT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QXM4s1fs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X8vqed8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8R6ScVauXQ
Journal Article Evaluation Form (科學文獻評讀工具表)
Adapted from the Handbook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saac and Michael (1983)
下載連結: www.csulb.edu/~arezaei/EDP520/Journal%20Article%20Evaluation%20Form.doc
簡報報告的整體目標與目的
● 學術報告的目的是為了準備未來可能的衛教或教學用途。報告內容可以根據對象調整深度,使其可變淺,也可變深。
● 報告應作為一個引路材料,藉由報告引導大家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報告內容的準備與理解
● 報告內容是根據提供的資料(例如課本章節/學術文獻),這些資料是根據研究證據提供的,因此準確性應該不錯。
● 在準備報告時,如果聽眾或報告者本身對某些基礎概念有了解,會更容易理解資料背後的一些原理。
● 以聽眾為導向,報告者需要能夠將專業的東西帶給聽眾,這需要練習了解聽眾對主題的了解程度。
● 當報告內容包含較複雜或專業的概念時(例如 LPS, ROS, IL6, 內質網壓力等),需要尋求澄清或補充更多細節,確保聽 眾理解,也更能連結各個概念。
● 可以利用 Google 圖片等網路資源查找與報告內容相關的圖表或機制圖,以更清楚地呈現複雜概念(例如肥胖引起的慢 性發炎機制、GLP-1 機轉)。這些圖表有時已由他人整理得很好,不需自己重繪,但需要正確引註來源。
報告呈現與投影片製作
● 投影片的主要目的是讓聽眾能快速抓到重點。
● 投影片的內容應該精簡。應避免將整段或整頁的文字直接貼上投影片。
● 理想情況下,投影片上的文字應該使用簡潔的文字,甚至條列式。字數不宜過多,甚至提到 20-50 個字可能都算太多。
● 聽眾應該是聽報告者講解,而不是光看投影片的文字。如果投影片充斥大量文字,聽眾會忙著閱讀,報告者照著念稿就 失去意義。過多文字的投影片就像《星際大戰》開頭的文字爬行,若一路到底,會讓人不想看。
● 大量的文字內容或其他詳細資料應該放在講者備忘稿中,而不是直接呈現在投影片上。
● 報告者需要對主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夠只看著精簡的投影片提示進行講解。
● 使用圖表、圖片等視覺輔助工具(例如從 Google 圖片找來的機制圖)可以幫助呈現複雜的概念,讓講解更清楚。課本 或期刊中的圖(或網路找到的圖)不應省略,應加到投影片中呈現。
引用與資料來源 (Citation)
● 學術報告的標準是每一頁提供資訊的投影片都應該有引用 (citation)。
● 引用應該標示資訊的來源,例如課本中引用的原始文獻。
● 引用可以放在投影片下方,或者更方便的方式是放在講者備忘稿中。
● 從網路上下載或引用的圖片也一定要註記出處。
● 註記來源的目的是方便未來需要時(例如寫論文)能快速找到原始資料,也能知道特定作者或網站的研究方向。
報告過程與互動
● 鼓勵報告者與聽眾之間進行問答與討論。
● 聽眾可以提出問題,特別是聽不懂或與自己認知不同的地方。
● 報告者可以適當回應問題。
● 報告者也可以向聽眾提問。
● 討論越多,講者(或其他聽眾)可能會分享越多內容,幫助大家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