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wodor1738莊福道:2007年7月9日 更新 2018年1月17日 更新2019年9月9日
編校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篡組249頁 ( 介紹開漳聖王並寫到本社寮開漳聖王廟等)
開漳聖王:原廟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門內將軍廟。其直接分出者,有宜蘭縣員山鄉聖王公廟,羅東鎮利澤村善永堂,桃園縣大溪鎮埔頂(今改仁善里)仁和宮,南投縣竹山鎮社寮(今改山崇里,社寮里等四里)開漳聖王廟。而此中由仁和宮分出者,有大溪鎮瑞源宮,桃園景福宮,又由景福宮分出桃園五塊厝五福宮。
出版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四冊309頁 介紹開漳聖王並寫到本社寮開漳聖王廟等
開漳聖王:原廟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門內將軍廟。其直接分出者,有宜蘭縣員山鄉聖王公廟,五結鄉利澤村善永堂,桃園縣大溪鎮埔頂今仁善里 仁和宮,南投縣竹山鎮社寮開漳聖王廟。而此中由仁和宮分出者,有大溪鎮瑞源宮,及桃園縣桃園鎮景福宮,又由景福宮分出大園鄉五權村下埔五福宮。
開漳聖王廟或稱北中宮。址在竹山鎮社寮里集山路二九六號,即往時沙連堡社寮庄。位於濁水溪南岸竹山街東北郊,在竹山通往集集公路旁該部落內。境域一百餘坪,基地約六、七十坪;係磚、木造平屋,規模宏敝,失修。
沿革緣起於乾隆間(按,雲林縣采訪冊寺觀云:「聖王廟,在社寮街,距邑三十七里;祀開漳聖王,.....乾隆間,鄉眾公建」,彰化縣志祀典志亦云:「威惠王廟,一在沙連保社寮┘,即其創建在於竹山地方已臻開發,社寮成為濁水溪津渡要衝之乾隆末年歟),居民割香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門內王廟而公建者。惟未幾失修,嘉慶五年左右,由居民陳恰者首倡,就社寮、後埔仔等附近庄民募款三千元,予以擴建;嘉慶二十四年重修。怠同治十一年,因年久失修,屋頂,墻壁傾圮不堪,孻乃由庄董莊鍾英,陳玉峰者首倡,醵貲二千元予以改建,是年十月興工,閱數年,至光緒三年十一月始告竣工,煥然一新。日據後,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大正六年)左廂曾權充林圯埔公學校社寮分校,以至失修;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大正十四年)冬,乃由居民陳克己首倡,捐貲並募款若干,著手擴建,至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昭和二年)三月始告竣工,以迄於今。
祀神除主神開漳聖王(鎮殿、分身各三尊)外並祀法主公(二尊)、開臺聖王、神農大帝、中壇元帥、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福德夫人、司命真君、釋迦佛、觀音佛祖(以上各一尊)、三官大帝(僅供錫爐)等諸神菩薩。祭典舉行於農曆二月十六日(開漳聖王)、二月十四日(法主公)及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以上為三官大帝)等;延道士誦三靜咒,附近居民麕集,備辦牲禮祭獻,演戲慶祝,頗為熱鬧,但平時香火不甚盛。
信徒:因係閩籍漳人守護神,尤為陳姓所篤信,但除祈求癒病於合境平安外,尚無靈顯事跡,信徒以社寮附近居民為主,約六,七百名,廟勢遞代無甚盛衰。
維持財源:
(1)初時僅靠信徒喜捨,怠嘉慶間,社寮已成為濁水溪南岸一大聚落,人文蒸蒸日上,嘉慶二十四年二月水沙連社通事社丁首黃林旺者,將鹿谷坪仔頂一帶山地墾民之配納租穀,施捨為本廟香燈費而立碑云:「施主水沙連社通事社丁首黃林旺等,有本社界內清水溝西勢山場,自丹芳坑起至澇水坑止,東至清水溝,西至山巔,凡水流歸一帶山面溪洲、清水口、牛埔厝、頂寮止、烏塗起、頂寮止;施落聖王廟,以為油香之資,隨即給墾,交曾執掌,永遠抽收,以為廟祀之資,勒石存據」。
(2)同治間,由陳玉峰首倡,醵貲買過社寮、後埔子、溪洲仔等處約七分、旱田二甲餘、房地一分餘、原野三分餘,捐獻為廟產。惟黃林旺所喜捨坪仔頂一帶租谷,怠光緒十四年劉銘傳清丈結果,悉皆歸官,乃自光緒十五年起改由廟祝向信徒化緣稻谷,號稱化緣栗,予以維持。
(3)日據初,一九O五年(明治三十八年)一月獲得後埔仔庄陳獻瑞者施捨小租谷十一石,立碑云:「立碑記人沙連堡後埔仔庄陳獻瑞,竊謂配享乃所以禮神明也;我社寮建築廟宇乃崇祀開漳聖王,實庇蔭十庄之人民;瑞喜將營盤後田全年小租拾壹石,充為祭祀之費,歷久無異,爰是立碑以為記」。祭典費年需二百餘元,主要由上述財產收益開支,如不敷其用,即就主要信徒募捐;但現況不詳。
管理:往時管理人由主要信徒遴選,任期並無限制;無置爐主,僅設頭家十名,就正月十五日祭畢,就主要信徒以抽籤選任之,任期為一年;今置廟祝壹名
**************************
本篇文章為民國50年南投文獻會資料此後略有修改如下
(1)修建:本廟於民國64年第五次改建,及民國88年集集大地震損害嚴重第六次修建之記錄。
(2)管理:民國64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四年為一任,由信徒大會票選出委員,委員群再選出主任委員。站長加註(第一、二任張崇烈)、(第三任蔡春福)、(第四、五任陳澤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任 [至民國111年] 莊福道)。
(3)古蹟:本廟保存香火田碑及敬聖亭(惜字亭)於民國81年7月31日,台(81)內民字第8185445號函,行文本廟,指定第三級古蹟,妥為繼續管理及維護。怠921地震倒塌毀損,已由南投縣政府於民國90年9月修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