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的等候

撰文:實習神學生何卓仁

2024年2月25日

「等候」的過程總是艱苦的。當「等候」的人帶著「期盼」,便令「等候」被賦予了意義。但「等候」若是無止境的,便會令人迷茫、甚至絕望。「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這個問題,相信是今天的許多信徒都會問的問題。

 

     馬可福音四章26-29節,是記載於耶穌解明撒種比喻的結尾。在此之前,耶穌以四種土壤,包括路旁、石頭、荊棘及好土去描述天國的種子進入世界的狀態。過往閱讀這段經文,常常著眼於「進入好土」,提醒無論是自己的生命、教會或是世界,都要成為好土,為上帝結出好果子。這樣的屬靈追求想必是許多信徒所嚮往的,但現實卻總是給予我們打擊。我們無法確保自己的生命始終保持良好的屬靈狀態,也無法確定教會今日應該走的路,更對這個充滿紛亂、矛盾與傷痕的世界充滿失望。「天國」這顆種子,到底何時才會成長,讓我們看到?

 

     現實的無奈會使我們產生一種「時候未到」的感覺。然而,耶穌撒種的比喻裡,我們時常忽略的,便是「種子已撒下」。即使在路旁、淺土及荊棘中,那「種子」依然存在。撒種,代表我們所等待的天國並非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未來式」國度,而是此時此刻已經種植於人間。在26-29節中,耶穌以一個農民最日常的耕作模式,描述了天國的種子的成長,並非人所能掌控或預測。「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就是日常生活。我們參與「天國的耕作」,既需要勤勞耕耘,又要繼續過著日常生活,並等待收穫的「那日子」。我們今天便是一同參與在這個撒種的工作當中。縱使過程是艱辛,甚至滿布傷痕,但已撒下的「天國種子」便是我們如今的盼望。我們需要等候,但這等候並非單單是指向那遙遠、未知的將來。此時此刻,天國的種子已散落於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