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青年音樂夢

專訪李彥廷學長

引言

李彥廷,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工科系)畢業,是清大夜律宿的創辦人,也是歌曲《漂流木》的創作人。原先在科技業擔任行銷的他,在經歷了生活的洗禮和起伏後,辭去了這份穩定的工作,毅然決然走向音樂創作的旅途。  透過這次訪談,我們除了對音樂創作有更深入的了解,也看見了音樂產業更多不同的面向。如果你和我們一樣,對於音樂創作有著熱情、也想更深入了解音樂產業,那我們誠摯地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走過這段訪談,相信你,也能從其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和力量。

辭職吧,找回生活的步調

「可以請學長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音樂旅程嗎?」當天我們用這個問題揭開這次的採訪,學長和我們分享,其實當初他就是很單純地熱愛音樂,在高中時,他是熱音社的一員,而大學時也十分享受彈奏吉他及唱歌的過程,他會和室友一起玩音樂、去參加各式比賽,也會和三五好友相約一起在齋廚唱歌玩音樂;但大學畢業後,礙於現實的考量,他不再接觸音樂。


直到今年年初,他意識到自己不喜歡科技業極度高壓、幾乎無法擁有個人生活的工作步調,加上女友心愛的寵物犬去世,讓他感受到生命的無常。以及看到其他當初擁有音樂熱情的朋友,如今都在努力耕耘後,在音樂上有些許成就。因此,他終於在今(2022)年下定決心要離開科技業,並且開始學如何用編曲軟體、編織混音,更在八月報名參加高雄創作營,再次開啟音樂創作的旅程


而離開科技業的銷售職位後,學長說希望可以鼓起勇氣再次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熱愛的事物。因此他計畫在今年推出一張專輯,但由於手邊同時有其他計畫要進行,因此目前經過滾動式調整後,暫時更改為:年底前出單曲、明年推出一張EP創作。


而說到音樂創作,其實學長在前年時有創作過一首名為《漂流木》的作品。學長分享道,他在從大學時期很喜歡花東的山海,而《漂流木》是他前年從花東遊玩回來後所創作的,整首歌的畫面就是台東的海邊。他寫這首歌的時候,是先用吉他抓幾個自己喜歡的和弦做出riff(重複性的樂句)、安排和弦行進,接著自己進行即興創作,拼出主旋律,最後把喜歡的東西留下來。做完曲之後,他跟室友描述了他當時的畫面、感受、關鍵字,並請室友幫忙寫歌詞,最後再一起細修,《漂流木》這首作品就誕生了。


而彥廷學長除了有創作相關的經驗外,更是夜律宿的創辦人;當我們詢問學長當初創辦的原因時,他笑道,其實他並不覺得夜律宿是個跟音樂有關的團體,它只是一個讓清大對表演有興趣、想要展現自己的學生有一個表演與交流的舞台;再者,夜律宿也沒有實質上的推廣,大家都蠻隨性的,通常只在書院的FB社團po文,因此他很意外活動一直以來的參與度都不錯,甚至偶爾還會有不是書院的人參加。


訪談進行到這裡,我們發現,也許音樂就是一段這樣有趣的旅程,有時並不一定要刻意有所規劃;單純發自內心的熱情,反而能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驚喜。

與自己對話:向山向海的音樂夢

除了詞曲創作之外,彥廷學長對於製作、編曲等領域也有許多相關經驗。從科技業剛踏回音樂路途的他,於今年(2022)暑假參加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所舉辦的「海音造浪創作營」,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了其他創作人的分享、編曲、流行音樂產業裡的分工等。他在創作營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很多和他一樣對音樂充滿熱情的人,並且和大家互相交流平時做音樂的方式。


創作營最後有一個分組co-write的環節,要和其他參加營隊的人分組共同創作出一首歌。彥廷學長認為跟別人一起做音樂的優點是可以分工、做各自擅長的事,例如有人編曲、有人作詞等;缺點則是沒辦法每件事都照自己最想要的方向發展,可能會有意見上的衝突。而自己做音樂的優點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歌曲的每一個細節,但缺點就是可能會有自己不擅長的地方。


而我們有向彥廷學長分享音樂小組也是屬於co-write的模式,並請教學長若是要和其他人一起創作應該如何避免意見分歧,或是應該如何作出折衷的決定?學長建議我們可以每個人都先粗略作一首歌出來(至少有A、B段的架構),大家互相分享交流之後,再一起討論出喜歡的曲、詞,並且一起修改。


由於彥廷學長很喜歡爬山、和大自然相處,因此他所創作的歌曲內容有很多和自然相關的連結。他希望最近能發表內容與山、海相關的音樂作品,但至於作品形式要以單曲還是EP的形式呈現,目前仍在琢磨中。一首單曲可以很獨立自由、做完就能馬上推出作品,壓力也相對較小;而EP是以講故事、傳達一個感覺或概念的方式呈現,因此會需要一個包裝,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金錢製作。但無論是單曲還是EP,只要能夠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都將會是很好的作品。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五件關於創作音樂,你需要知道的事!

彥廷學長認為音樂是一件純粹的事,但音樂產業裡包含太多環節,一個人沒辦法處理所有事情,便成為眾人的產業,同時也造就音樂產業裡牽扯許多利益糾葛,令音樂創作複雜很多。他認為在產業裡,無法只簡單的審視創作,還需要包含藝人包裝、行銷、錢以及其他東西,這也造就創作者須在商業與創作間取捨。

彥廷學長鼓勵我們:比起嘗試,應該要直接去創作音樂。並且向我們這組分享他所理解的關於創作音樂的五個步驟,也就是詞曲、編曲、錄音、混音、母帶 。


第一步:詞曲

詞跟曲出現的順序究竟為何?其實這個問題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解,不過事實上,兩者並沒有一定的順序,先有詞或曲都ok!創作者的想法哪邊先來,就從哪邊先開始製作,覺得不好就再進行修改即可。


第二步:編曲

當詞曲架構已有初步樣貌,在一般的流行音樂製程裡,會將這時的詞曲架構轉換成有大致方向的Demo,再將這個Demo交給專業的編曲人去將詞曲做更進一步的創作。

也就是為一段很好聽的旋律添加上更多元素,更凸顯原本想表達的情緒。利用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情緒,讓各種聲音成為一篇篇短故事,最後互相堆疊,創造出想要的感覺。


第三步:錄音

錄音就是在錄音室裡,將人聲或樂器聲收錄起來,但不管是請歌手來錄人聲或是樂手來錄樂器演奏,都會建議要事前開會,因為錄音室的租金不便宜、通常是以小時價去計價,如果沒有規劃的錄下去,會造成龐大的開銷花費。


第四步:混音

混音可以很複雜,但若簡短來說就是:調整每一個音軌,讓每一個音軌能夠融合在一起,達到製作人對於這首歌想要的感覺。

要調整的會包括:每一軌的音量大小(volume)、空間的殘響(reverb)、音色調整(調整EQ會對音色的影響很大)、聲音的位置(pan)等等很多種讓音軌能平衡的參數。

混音的目的是為了讓曲子想傳達的感覺更突顯出來,前面幾個步驟如果有打好一首歌的底子,就可以在混音這個階段讓一首歌更上一層樓。


第五步:母帶

混音結束,每條音軌都完美的融合以後,就進入母帶處理的階段了。母帶處理是在一首歌完美融合以後,再去做最後的調整。而做這個調整的原因,是為了讓一張專輯裡的每一首歌,在聆聽的時候不會忽大忽小聲。也確保聽眾在收聽這張專輯的每首歌(也可能是單曲)時,不論使用什麼設備(電腦、耳機、喇叭等)都能收聽正常且好聽的歌曲。


我們從學長身上了解到這些常態的音樂製作流程,如果想做出自己的歌,卻不了解上述的步驟,在音樂產業裡就需要找到專業的團隊幫忙。

不要想說「試試看」,要一直去做!

如果說這次訪談有所謂的「魔幻時刻」,那可能是在最後的十分鐘。在那最後的時間,彥廷學長收起一貫的理性,流露出誠懇而真切的眼神。我們彷彿看到曾經那個練吉他練到手長繭,卻仍在宿舍裡恣意彈唱的少年。

 

在某個瞬間,我們才想起了,其實學長和我們一樣,都還在音樂這條路上跌跌撞撞,尚未嚐到真正甜美的果實,卻還是喜歡。然而,在他生命遭逢驟變的那段時光,他終於下定決心、拋下一切,選擇義無反顧地投入那他真切熱愛著的音樂。

 

「不要想說『試試看』,要一直去做」他幾乎用勸的。

 

的確,在清華大學的我們,有多少人即使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卻無法放下「頂大」的光環,去追求音樂的夢想,只肯把音樂當成閒暇的樂趣、永遠的業餘事業。「試試看」的念頭會讓自己有太多的藉口、和太多消極的假設,最後仍舊半途而廢。

 

他誠懇地建議我們,一定要好好練樂器,學生不用上班、也大多不需要為生計煩惱,還有許多空閒時間。「一天一小時,兩年就能變成很厲害的樂手。」我們在音樂這條路上載浮載沈,當一切的念頭都變得太複雜時,往往遺忘許多最簡單卻也最有用的道理。


「要一直去「做」、一直創作,去做想要成為的事情,遇到瓶頸就想辦法解決,例如想寫一首歌就要在一個禮拜內做出來,不管多爛都要做出來。」想做就去做,想做就要做到好。

 

訪談到了這裡,對初入音樂世界的我們,少了迷惘,多了一些踏實。一切彷彿都回歸到了最純粹的狀態,像花東的山海、像伴著吉他的嘹亮歌聲,這是學長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