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捕鯨血腥之島成為永遠開放的和平之地 主權不明的南設得蘭群島
從捕鯨血腥之島成為永遠開放的和平之地 主權不明的南設得蘭群島
2020-04-23 09:13 聯合新聞網 / 文/比約恩‧貝爾智
火爐中的企鵝
起先,場面令我想起經典迪士尼卡通的畫面:耶誕節禮物工廠裡的玩具排成一列,等著由勤奮的小精靈著色。不過,在南設得蘭群島(South Shetland Islands),這些可不是玩具,而是活生生的企鵝──一如平時穿著西裝,充滿好奇心,喋喋不休,直挺挺站著。不幸的是,牠們不是排隊等待著色,而是要當奇幻島(Deception Island)島上巨大鱈魚魚肝油提煉廠的燃料。牠們被人從翅膀處吊起來,重重卸下後疊在一起。充滿脂肪的一大堆企鵝讓火堆燒出熊熊烈焰。
如果把動物列入統計範圍,本書中沒有任何其他地方比南設得蘭群島更血腥。除了企鵝,大量海豹、鯨魚也被獵捕、屠宰,當作鱈魚魚肝油、人造奶油和飼料濃縮成分的原料,一直到1960年代才停止。一頭藍鯨體內有1 萬公升血液,相當於兩千個人的血量;順便說明,筆者無意進行比較。用另一種方式說,藍鯨的血液等於挪威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傷亡人數血液總量。1914 到1915 年那個獵捕季,多達一千八百頭藍鯨被拖上南設得蘭群島岸上。到了1930 年,捕鯨數量加倍,因為長鬚鯨、座頭鯨、抹香鯨等種類鯨魚也在捕捉之列。
南設得蘭群島距離南極大陸約100 公里,是北方安地斯(Andes)山脈的延伸。群島包括十二個較大的島嶼和一些較小的島,面積合計略大於英國康瓦爾郡(Cornwall)。雖然這個區域的陸地大多被永久冰河覆蓋,而且周邊海域在長達半年的冬季期間結冰,陸地上和海裡面都有許多生物。夏季期間,數百種地衣將山脈染成橘色、黃色和鐵鏽紅色,眾多懸崖擠滿海鷗、海燕(petrel)和叉尾海燕(storm petrel)。
起初吸引英國獵人於1820 年代到群島的是大量海豹。捕鯨人隨後抵達。瑞典– 挪威聯盟1905 年解散後不久,捕鯨利益促使挪威政府尋求釐清這個地區的法律局勢。當時,南極洲被視為無主領域(terra nullius)。挪威首先找老大哥英國,後者因為考慮之故,也或許因為習慣,在短暫時間之後宣布,南設得蘭應該屬於英國。不過,在進一步通知之前,英國並未特別說明國際對其主張的承認情形。挪威捕鯨人獲准繼續在當地作業。
有個名叫馬席森(Axel F. Mathiesen)的男子描述早晨在海上捕鯨的情景。他站在船橋,看著一群鯨魚換氣噴水。「呼氣結凍!場面與這裡的白色大自然多麼和諧。」
當天捕到的鯨魚死亡並繫妥後,捕鯨船駛到群島南區的奇幻島。奇幻島並非最大的幾個島之一,但擁有此地區最佳港口。這個島是火山島:火山口中央被海水淹沒,缺口形成海峽,寬得足以讓任何船隻通過。從缺口進入後就是海灣,面積超過3000 公頃,有屏障而具備一流港口條件。灰黑色山嶺竄升將近500 公尺。
島上隨處可見煙霧和蒸氣,空氣中散發淡淡硫磺味。
挪威第一座加工廠海克特(Hektor)於1913 年在奇幻島成立時,海灘上已散布白色鯨魚骨骸,包括頭骨、脊椎、肋骨。這些骨頭被海水沖刷和海鳥啄食,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工廠蓋在海灣南側的砂質平地,距離一個大規模企鵝族群不遠,建築物包括工人宿舍、餐廳、豬圈、工作間和工廠本身。山頂上有棟紅色小屋,懸掛英國國旗。11 月到2 月底的捕鯨季期間,一名英國檢查員盡責地駐守在這裡。
工廠通常有兩千名男子工作。在岸邊的剝皮甲板粗略切割鯨魚,接著,切掉鯨魚肉,把鯨脂加熱煉成鯨油。工人們在血水中走動,會因為地上有油脂而滑倒。臭味又濃又酸。
在挪威本土,捕鯨船老闆們忙著數錢。他們愈賺愈多――直到1930 年左右的大蕭條來臨,鯨油價格開始滑落。捕鯨業突然結束。海克特鯨魚加工廠於1931 年關閉廢置。
群島主權之爭
幾年後,挪威飛行家巴爾辰(Bernt Balchen)參與美國(注: 原文誤為澳洲)飛行員貝德(Richard E. Byrd)多次飛行到南極探險的行動,曾在奇幻島停留。島上已無人居住,但大部分建築物仍完好,而且醫務室可以輕易重新啟用,因為設備抹了厚厚的油保護。可是,巴爾辰發現,大多數手術檯和病床抹了糞便。220 他推測,有人想抗議挪威的捕鯨行為,認為必定是英國人、智利人或阿根廷人搞的鬼,因為他們比以往更頻繁造訪南設得蘭群島。研究探勘顯示,群島可能蘊藏石油、煤炭和銅礦之後,群島主權之爭變得激烈。
智利於1940 年率先發難爭奪主權,阿根廷在1942 年跟進。一開始,做法相當文明。智利發表宣言,阿根廷則在奇幻島放置一個金屬桶,裡面裝著阿國主張擁有南設得蘭群島全部的聲明。英國沒收金屬桶,送還阿根廷。阿國在奇幻島上插國旗回應。
同一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進行,英國擔心與德國關係友善的阿根廷會讓敵人在這個地區設置海軍基地。南設得蘭群島的戰略位置接近合恩角,可以從這裡快速攻擊南大西洋和太平洋。因此,英國自己1944 年在幾個島上駐軍,稱為塔巴林行動(Operation Tabarin)。英國接著發行郵票,凸顯行動的訊息。
英國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郵票上加印字樣,郵票印有英國國王喬治六世(George VI)肖像及一些藝術圖案。我的郵票印著研究船「史科里斯比號」(William Scoresby),這艘船在塔巴林行動也扮演重要角色。
二戰結束後,英國繼續在南設得蘭群島巡邏,並有系統地清除阿根廷人或智利人留下的任何小木屋和設備。英國也以海豹獵人1820 年代在當地作業為由,主張其主權說法具備歷史基礎。智利研究人員發現幾個箭頭,似乎證明南美洲大陸原住民更早就到過群島,局面出現變化,雖然發現的箭頭後來證實是特意放置的。
十二個在南極洲積極活動的國家於1959 年12 月1 日簽署《南極條約》(The Antarctic Treaty)。條約規定,南設得蘭群島與南極洲其他區域永遠供所有人使用,但只限於和平用途。阿根廷、智利、英國都簽署條約,但他們仍主張擁有南設得蘭群島主權。
最後,南設得蘭群島開始被一些國家當作研究基地。這些研究站大多設在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雖然奇幻島也被使用,直到1969 年發生相當大的火山噴發。如今,奇幻島幾乎沒有人居住,雖然它已成為愈來愈多航經該區域郵輪的固定停靠點。島上房屋大多燒毀,或被火山熔岩掩埋。不過,龐大的鱈魚魚肝油槽仍矗立,在有斜坡的海岸居高臨下,宛如生鏽的武士頭盔。
※本文摘自《烏有之地:這輩子到不了的50個國度》,作者/比約恩‧貝爾智。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450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