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SCM)最初源自普世合一運動脈絡下所發展出的學生海外宣教事工,後於1895年於瑞典成立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SCF)。同樣為國際性基督教青年組織的基督教青年會(YMCA)、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在歷史上都與WSCF關係密切;而台灣於日治時期就已有相關理念傳入並生根,是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日後發展之基礎。
1955 年,時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的黃彰輝牧師成立南神學生部,開始推廣SCM精神;隔年黃彰輝牧師擔任台南YMCA顧問並組織學生部,成為台南大專中心首個團契—成大SCM之前身。不久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於1961年成立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力求於全台各地開展大專宣教事工。
而1965 年,由PCT台南中會、台南神學院、台灣聖公會、中華衛理公會等宗派共同組成聯合董事會,正式將台南本地跨教派的大專宣教事工定名為「台南區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Tain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TNSCM)。在各方努力下,台南大專中心主建築於1970年完工落成,其中以美南長老教會差會貢獻最大。惟PCT於1970年代陸續發表三大宣言關懷國政,致使PCT與其他教派關係緊張或疏離,原本以跨教派合一宣教為運作原則的台南大專,則於1980年正式歸屬PCT台南中會。
隨著台灣社會邁入快速變遷及政治民主化進程,台南大專積極參與勞工、原民、環保、婦女及民主化等社會倡議運動,例如破除吳鳳神話運動、二仁溪汙染調查、野百合學運都是中心成員的重要歷史腳蹤,同時與多個社運團體建立良好的橫向連結彼此合作。1990年,PCT總會大專正式加入WSCF成為會員國成員,更得以加強與普世教會夥伴的密切連結。
近二十年,整體公民社會的能量進入沉潛及統整期,台南大專亦重新找尋關懷社會的立足點。為重振SCM精神,台南大專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前,就已重新成立關切不同議題的「SCM小組」,領域跨足監獄事工、恩友中心、南鐵東移及弱勢家庭等項目,並於學運後更擴大編組,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上產出信仰論述及實踐行動。而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大環境困局,台南大專亦致力於貼近大專學生對信仰群體認同及身心靈健康培力的需要,持續在生活援助、宗教教育等面向上成為引導與關懷者,包含設立愛鄰關懷基金、信仰培根營研經運動、揪愛讀讀書會等事工。
多年來,台南大專秉持SCM的精神,即:「新知的探求者,真理的追求者,社會的批判者、社會的奴僕」,強調基督徒學生作為社會及教會的知識份子,必須培養「理解信仰」與「信仰實踐」交互辯證的能力,在各人專精的學科領域上搭建與基督信仰對話的橋樑,裝備自身進行信仰深度思考及自主培力,同時以銳利的眼光剖析社會當今處境,亦於實踐中學習謙卑委身、服事人群的樣式,成為具有宣教使命、宣揚上帝國福音的青年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