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府城十字大街,像走進一部活的歷史書。這條街道的故事,從荷蘭人築起普羅民遮城開始,至清代府城以來,一路蜿蜒至今。四百年來,它的名字變了、樣貌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那股人潮湧動、文化交融的生命力。
沿著赤崁樓前的街道漫步,走進算命街與大天后宮,曲折幽深的小巷,嵌入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印記,每一塊磚瓦、每一幅雕飾,都是先民曾在這片土地上奮鬥與安身立命的見證。
📍穿越古今的歷史場域— 赤崁文化園區
赤崁樓
身為園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赤崁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 1653 年由荷蘭人興建,作為商業與行政中心的「普羅民遮城」。隨著時代更迭,赤崁樓經過多次改建,至今我們仍可以在其中看見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
在赤崁樓前,矗立了九座背負著石碑的神獸,它們不是普通的雕塑,而是見證臺灣歷史的「贔屭碑」(清乾隆漢滿文御碑)。
贔屭碑不僅與臺灣規模最大的民變——林爽文事件息息相關,亦承載著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而贔屭碑在歷經多次的搬遷之後,最終才落腳於赤崁樓,成為其中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祀典大天后宮
祀典大天后宮的前身為明鄭時期寧靖王的府邸,後來施琅平定臺灣後,奏請朝廷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改名為「大天后宮」並列入祀典,成為臺灣唯一由官方祭祀的「祀典媽祖廟」。
在祀典大天后宮中,除了看見歷史上臺江內海的變化,更展現了精緻的建築工藝。
從三川門的廟門、龍柱,拜殿的「憨番夯大杉」,到府城著名彩繪藝師—陳玉峰繪製的壁畫。在祀典大天后宮裡,融合了信仰、藝術、建築與歷史,讓人得以窺見臺灣傳統文化的精髓。
📍走進百年大菜市
西市場
興建於日治時期的西市場,是府城居民採買一日三餐、日常用品的「大菜市」。這座使用當時最新潮材料「鋼筋混凝土」蓋的建築,直至今日仍保存許多兼具美觀與衛生的設計。
西市場中央棟的馬薩式屋頂與老虎窗,除了是最醒目的建築構件外,搭配東、西兩翼連續的拱型窗,更增加市場的採光與通風。
走進市場內部,富有巧思的天窗及排放汙水使用的排水溝,也反映了美感與實用性。
觀察家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