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臺南,不只是走過一條條老街巷弄,而是踏入一段段深植於歷史脈絡中的生活記憶。這一次,跟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開發的教學資源,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輕旅,從興濟宮的藥籤、鴨母寮菜市場到「裏臺南」的巷弄探索,感受臺南人最真實的日常。
📍信仰與醫療的交會點
市定古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
「大觀音亭」主祀觀音佛祖,創建至今已經三百餘年。在清領時期已經頗具規模,因此獲得「臺疆祖廟」的美名,與祀典興濟宮相鄰而立。
「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為府城泉州移民的原鄉保護神,亦是醫藥之神。至清領時期,被朝廷列入祀典,成為臺灣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祀的保生大帝廟。
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中間互相連通的「官廳」,是清領時期官員祭祀時,用以整理儀容與休息的場所,也是目前臺灣少數保留至今的官廳建築。
此外祀典興濟宮的「藥籤文化」亦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儀式,讓人們除了找尋治療的藥方,也透過醫病醫心的方式,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穿越古今的歷史場域— 赤崁文化園區
赤崁樓
身為園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赤崁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 1653 年由荷蘭人興建,作為商業與行政中心的「普羅民遮城」。隨著時代更迭,赤崁樓經過多次改建,至今我們仍可以在其中看見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
在赤崁樓前,矗立了九座背負著石碑的神獸,它們不是普通的雕塑,而是見證臺灣歷史的「贔屭碑」(清乾隆漢滿文御碑)。
贔屭碑不僅與臺灣規模最大的民變——林爽文事件息息相關,亦承載著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而贔屭碑在歷經多次的搬遷之後,最終才落腳於赤崁樓,成為其中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祀典大天后宮
祀典大天后宮的前身為明鄭時期寧靖王的府邸,後來施琅平定臺灣後,奏請朝廷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改名為「大天后宮」並列入祀典,成為臺灣唯一由官方祭祀的「祀典媽祖廟」。
在祀典大天后宮,除了可以看見歷史上臺江內海的變化,更展現了精緻的建築工藝。
從三川門的廟門、龍柱,拜殿的「憨番夯大杉」,到府城著名彩繪藝師—陳玉峰繪製的壁畫。在祀典大天后宮裡,融合了信仰、藝術、建築與歷史,讓人得以窺見臺灣傳統文化的精髓。
觀察家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