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DIY
水稻的一生~動畫
水稻150天的生長
稻米種植與收割
稻穀~(脫殼)
糙米~(去掉部分米糠)
胚芽米~(去掉全部米糠及胚芽)
白米~
蓬萊米、在來米、秈米、稉米~~分不清楚?
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包金,菜頭粿吃點心。
用年節食物及其蘊含的吉祥意義,構成一首簡單又有趣的念謠。甜甜的年糕代表步步高升,吃了發粿祈求發財,吃菜包會金銀財寶滾滾而來,而象徵好彩頭的蘿蔔糕當點心吃,可以帶來好運氣喔!
台灣花食香
米食過節日,
隨等著四季與節慶,
米常被用來做成各種點心,
小米粒大變身,
QQ的粿、香香的粽子、、、
陪我們開心度過每一個節日。
臺灣客家人為因應不同環境與季節變化的挑戰,因此善於就地取用食材,並以曬乾或醃漬等方式處理蔬果,進一步加工為醬料、菜乾,或硬料等,藉此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以物盡其用。在調理的手法上,臺灣客家人則擅長以「炆、炒」的方式將有限的食材轉為多變菜色。「炆」指的是以大鍋、小火慢燉,且維持湯汁沸而不滾,藉以留下食物鮮純原味的烹煮手法;「炒」指的是快速地以大火油炒,並以各種辛香料提味逼香所製作出的菜餚。不論是取得或保存食材的方式,或是料理烹煮的手法,臺灣客家的食,藉由「曬、醃、藏、鹹、油、香」的風味與口感,凸顯了這個族群「自然、惜福、再生、融合、制宜」的文化氣質。
在臺灣,最常見的主食是米、最普遍的飲料是茶。島上不同族群各自傳承了米食料理與茶湯、茶食的文化,臺灣客家也不例外。臺灣客家人對米食格外講究,尤其可見於他們用米所製成的各式各樣的,甜的、鹹的、白的、青的、紅的、口味豐富、色彩繽紛的「粄」。不過,一如人類學家李維史陀說的,食物就是文化。客家人不僅僅製粄,更將「粄」融入不同社會關係中,而發展出各種「粄」的文化,例如在天穿日製作「油煎甜粄(油錐仔)」以感念女媧補天的恩澤;在新生兒誕生後製作「紅粄(新丁粄)」以敬神祈求庇佑小孩平安成長;或在幾乎所有重要慶典場合都會見到的「粢粑」,更是臺灣客家人好客熱情的重要象徵。
臺灣客家人的茶飲及茶食文化也是如此。倚山而居的臺灣客家人世代種茶、採茶、泡茶,茶不僅是臺灣客家人重要的經濟命脈,更因此發展出繁複多樣的茶飲及茶食,以及各種以茶為主題的文化形式。在茶的種類上,有可飽食也可細嘗的擂茶、甘醇細釀的東方美人茶、或是保健養生的酸柑茶等;在茶的文化形式上,臺灣客家人會以紅紙寫上「奉茶」兩字,貼在大茶桶上,並置於茶行門口或庄口茶亭,供來往旅人休息解渴;此外,更有以茶為主題的音樂戲劇形式,如源於農耕勞動時哼唱以自娛自樂的「採茶山歌」,或於休閒、喜慶、酬神、祭典時演出的「採茶戲」。
不論是取用食材的習慣、烹調煮食的特色、米食及茶食的客家系譜,或者各種圍繞著米與茶而建構的社會關係及文化形式,臺灣客家的美食文化,訴說著族群發展的歷史,更構成了臺灣客家的認同核心。晚近,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臺灣客家美食也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嘗試各種改良與創新,並逐漸朝向自然、健康、精緻的方向演變著,並介紹到其他國家與大家分享;而圍繞著米與茶所演化出的種種文化及習俗,不僅仍然流傳著,更轉化為新興的節慶,讓不同族群的朋友都能感受臺灣客家人的生活智慧與熱情好客。
用粄製作出的米製品,以在萊米而言,煮熟後的米飯,在口感上偏乾硬、鬆散,且較無黏性,但容易消化也不會產生腹脹現象,客家人將在萊米浸泡後磨成米漿,製作出蘿蔔粄、芋頭粄、粄條、水粄、九層粄、米苔目等不同產品。
糯米經過烹煮質地較為軟黏,帶有Q性,吃起來雖不易消化,但對於需要長時間耗費體力的客家人而言,較能飽足肚腹,不容易產生飢餓感。製作的米食,包括:粄圓(客家湯圓)、糯飯(甜米糕)、鹹米糕、糍粑等。此類食品須用力拍打,才會呈現出Q 軟彈牙的效果。
日據時期,由於日本人吃不慣在萊米的乾鬆口感,引進黏性較高的日本米品種,改良栽種成功,是為蓬萊米,也是我們日常所吃的米飯。其特性介於在萊米與糯米之間。客家對於蓬萊米的運用,會將其米漿加入地瓜粉或太白粉不同性質的粉類,製作出發粄、艾粄、新丁粄、豬籠粄(客家菜包)等各式各樣的米製點心。
客家米食中的粄文化,除了做為外出勞動者的點心外,也是歲時節慶中的祭拜食品。如婚喪喜慶用的「糍粑」、元宵吃的「粄圓」、清明祭祖的「艾草粄」、中秋打 「芋粄」,除夕象徵步步高昇的「甜粄」、發財致富的「發粄」、好彩頭的「蘿蔔粄」……,不同的粄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民間甚至有人將粄仔文化整理成客家粄十唸:「油椎仔(頭椎)、糍粑(二粑)年糕、鹹甜粄、花生粄、紅豆粄、(三甜飯),湯圓、元宵、粄圓、雪圓、(四惜圓),菜包、地瓜菜包、艾草菜包、甜包、(五包),米粽、粄粽、粳粽、甜粽、(六粄),水粄仔(七碗粄)、米苔目、米篩目、河粉(八摸挲),九層粄、粄條(九層糕)、紅粄、龜粄、長錢粄、新丁粄(十紅桃)」等,再加上菜頭粄、發粄、芋頭粄、油飯、米粄、艾粄,足以顯現客家粄仔文化的多樣化與豐富性。
三、客家米食介紹:
臺灣客家人所稱的「甜粄(年糕)」,通常在農曆過年時製作食用。「甜粄」用糯米製作,磨成漿後裝進棉布袋,並在袋上以重石壓瀝,等水份榨乾後,再將米糰取出加上配料搓拌均勻,以小火慢蒸,出籠置涼就可食用。因為「甜粄」的形狀以圓形居多、吃來甜口,故在過年時食用有其團圓、圓滿的意思。
臺灣客家人過年吃「甜粄」討喜氣,跟日本人過新年習慣將供奉神明的年糕跟肉、菜一起¬煮成「雜煮」,一樣有討吉利的意思,部分地區或以煮食蕎麥麵,來祈福和添壽。或者,像俄羅斯人在年夜飯喝著象徵熱辣新年的伏特加,或端上寓意幸福的「餡餅」與家人一起分享。中國北方過年時也有類似的傳統,在圍爐時煮上一大鍋形狀如元寶般的餃子,以吃進來年的好運勢、好福氣。
發粄是「發財」的象徵,也是在春節、清明節掃墓、喪事必備食品,有快速發及慢發兩種,蒸熟後可食用,可發揮創意,在米漿內加入不同香味料,可製作各種不同口味發粄,例如黑糖發粄等。
客家米食中,米苔目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他是客家人蒔田割禾常用的小點心,也是每年四月八日浴佛節供品之一。米苔目是一種充滿彈性的米食、QQ的口感是最大的特色,不僅可以做正餐,也能當點心食用。煮鹹熱食、煮甜則涼食,非常香Q可口,也可以展現客家人變化米食的智慧。米苔目也是我們一般最容易買到的客家米食代表。它是用純的在來米先浸泡5天,磨成細漿再壓乾,搓成麵糰,用米苔目板切磋成細條狀,放入熱水煮約5分鐘即可,食用時可加糖水和冰塊,亦可加韭菜、肉燥、香菇、蝦米即成為美味可口的佳餚。
五月節(端午)常做的米食,也是傳統客家粽子,有甜皮及鹹皮可自由選擇。以前客家人講「將糯米磨成粄脆來包粽子,看不到顆粒,更為耐飢」,流傳到現在。
其實就是俗稱的「客家菜包」,由於在客家先人的眼裡,菜包造型與關豬仔的豬籠頗為相似,因此有了這個有趣的名稱。豬籠粄外皮由糯米製成,包入由蘿蔔絲、香菇、豬肉、紅蔥等爆香的內餡,再放到月桃葉上蒸熟,香氣誘人。彩色的外皮是現代人發揮創意,將紅麴、南瓜等食材與糯米漿融合,製成繽紛的豬籠粄。
崇尚米食的客家人,慶賀小孩出生的方式,也跟米食有關。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新生兒的到來可是件大事,為了跟祖先報告這個好消息,同時向伯公、伯婆(土地公、土地婆)祈求小孩平安長大,臺灣客家人會以米製作「紅粄(新丁粄)」以酬神謝祖,同時與親人朋友一同食用、分享喜氣。
臺灣客家製作「新丁粄」的傳統,與其他文化慶祝嬰兒或小孩的生命禮儀頗為類似。如西方的聖教法典規定,在嬰兒出生後數週內,父母有責任安排他受洗;或是像美國,為了慶祝新生兒誕生所舉辦的「新生兒送禮派對(baby shower)」;又如在日本,會在小孩出生後的第一個生日製作「力餅/立餅」,讓小孩背著走,並且要故意讓小孩跌倒,以象徵父母對日後小孩長大離家生活的不捨。
菜頭粄,也是客家人常吃的食物。和廣東式蘿蔔糕不同的地方是,材料只有在來米及白蘿蔔,沒有添加其他的東西在裡面。在吃時多半沾醬油加蔥或桔醬。
粢粑
臺灣客家人稱之以「粢粑」。相較於以包裹紅豆泥或綠豆泥等內餡的食用方式,臺灣客家的傳統做法與吃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用糯米磨漿成粄脆後蒸熟,然後用竹棍攪拌,或以杵臼槌打以增加黏度,完成後捏成小塊,沾花生粉或糖粉,就成了最受歡迎的臺灣客家點心「粢粑」。臺灣客家人會在宴請客人之前,端上剛搗好的粢粑,讓客人們先墊墊胃,也會在正餐結束之後,用粢粑佐茶以轉換口感;「打粢粑」的過程,更具有與賓客互動的意涵,讓「粢粑」成了重要社交場合裡最稱職的配角。
除了「粢粑」,臺灣客家人也會將糯米粄脆揉成圓扁形,在米糰中央壓出一個凹窩,丟入沸水中煮熟後撈起放入碗中,並舀入黑糖薑汁,再加點花生粒或芝麻粒增添香氣,就是一碗可口迷人的點心;由於白色米糰在黑糖水中浮著的模樣,像極了泡在水中的水牛露出頭與牛背,臺灣客家人因此為它取名「牛汶水」,意思就是泡在水中的牛。
「粄條」是臺灣客庄最經典的平民美食,它的吃法多變,可煮粄條湯、乾拌或炒燴;客家人製作「粄條」,首先用純米磨漿並倒入特製的大鍋或蒸盤,經過蒸熟後置涼,取出攤平、然後裁切出一條條晶瑩透白的米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