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泪 Blue tear(学名:ostracod)又名seed shrimp(种虾),属于crustaceans(介虫)的一种。由于一些ostracod具有发光性质,因此也叫做Bioluminescent Ostracods(firefleas/Sea Firefly)。是一种在海底生存的微生物,身长0.2mm至2mm,已经化石化,靠海水的能量生存。细小如沙粒,所以英文称为blue sand。它是靠海水的一种能量生存的,但是随着海浪被冲上岸时,离开海水的蓝眼泪只能够生存少过100秒,随着能量的消失,蓝眼泪的光芒失去,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蓝眼泪会发光,其实是种虾寻求配偶的方法。雄性种虾在大海中浮游时有次序地闪烁着蓝光来吸引雌性种虾。
而发蓝色的光,那是因为各种颜色的光在大海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人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这个时候蓝光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这种微生物出现在海边,大概是被海浪冲上岸。
另一种蓝眼泪是:
希氏弯喉海萤(学名:Vargula hilgendorfii),一种介形虫,简称海萤,是生活在海湾里的一种浮游生物,为荧光动物。海萤的身体内有一种叫发光腺的构造,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一般在六、七月份出现,而且是沿着沙滩呈带状。夜间能闪闪发光,科学家称这种生物光为“冷光”。
该物种以其生物发光,因其中萤光素和萤光素酶之间的反应产生的蓝色色光,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形象地称作蓝眼泪
希氏弯喉海萤是一种小动物,只有3毫米长 。是一种会发光的海洋浮游生物。其光的最大波长取决于pH值和水的盐度,波长变化在448-463纳米之间。这意味着光被着色为蓝色的各种色调。具有心脏,具有介形亚纲动物的一般特点,而具有心脏是其与甲壳纲其它动物的一大区别。而两个密切近似的属,即贝水蚤属(Cypris)和离角蜂虻属(Cytherea),都没有这种器官;海萤的某一物种具有很发达的鳃,而另一物种却不生鳃。
头胸甲由两瓣介壳构成,整个身体完全包被在壳瓣内,两介壳有闭壳肌,背面具绞合脊(链)相联结,腹面开启,两壳对称或不对称,介壳有一定程度钙质化,表面常有突起和雕纹。壮肢目的种类,在壳前下侧具一触角凹(缺刻),可使第2触角自由伸缩,帮助游泳。身体分节不明显,末部向腹面弯曲,末端具尾叉,形状随种而异。浮游种类通常呈三角形,其腹面具爪状硬刺,便于游泳,
足肢目为4对,第一口后附肢为小颚,双支型,形态多变;第二口后附肢随种而异,称第2小颚。第三及第四口后附肢一般呈足状,末端具爪,用于爬行,具一对无柄复眼。雌雄异体,雌性具 1对卵巢,输卵管常成对,生殖孔常开于末对附肢之后。纳精囊向外以交接孔相通,内与输卵管相连。雄性精巢多由4长叶组成,输精管后段为射精管,阴茎位于尾叉的前方腹面,输精管不开口于阴茎,通过两个阴茎之间为生殖孔。雌性的卵产出后藏于身体背面两壳之间,有的直接散布在水中,孵出的无节幼体具介壳,经数次蜕皮,肢体数逐渐增加,达到成体。
又有另一种“蓝眼泪”,则是一种名叫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的球状藻类,甲藻门的一个海产属,是一种海洋微生物,属表层沿岸种类,分布广,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
夜光藻是大型单细胞藻类,既有动物的特征,比如能够移动;又有植物的特征,比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又俗称“夜光虫”。虽然这种生物与海藻十分相似,但它实际上是单细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