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東高工聖堂大樓位於臺東市中興路一段,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下簡稱公東高工)的校園內。公東高工於民國46年(1957),由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會長錫質平神父(Rev. Jakob Hiber,1917-1985)創立。並邀請瑞士Herr Dahinden(達興登)工程師設計學校建築。經錫神父多方籌劃及募款,瑞士天主教技師工會及德國Misereor等組織捐助。
瑞士技師工會派徐益民(Peter H?sler)木工師、李濟民(Paul Lienert)技工師、白啟民(Werner Berger)水電師、易爾格(Ruedi Ilg)水泥匠前來協助。民國47年春開始建造大樓,包括寢室大樓、學生活動中心、聖堂、餐廳、教職員宿舍,民國49年完成。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採用鋼筋混凝土板構造的4層樓。樓板是無樑板,牆為清水混凝土牆面,厚度25-30公分不等,樓板18公分左右。採用挑廊作為遮陽設備,在水平RC板牆上以出水口創造活潑的韻律,大樓的另一面則是垂直的RC遮陽板,是簡單而有效的遮陽方式。
沿著右側以板構成的半戶外樓梯走到頂層,推開厚重的木門進入略顯昏暗的聖堂。用紅色方塊鋪成的地板,設計簡潔的長條椅。剖面上呈現斜角的頂部,以類似薄板的板樑平行並列,相交於中軸的垂直板樑橫亙至聖壇,板樑的設計使得來自頂部天窗的光線間接灑進,柔和的光線投射在耶穌聖體銅雕與羔羊圖案的祭台上,在略顯灰藍色的粗糙灰漿壁面的襯托下,神秘而崇高的氣氛自然呈現。此外,臨外側內壁由瑞士技師完成的彩繪玻璃,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公東高教堂建築結構採清水鋼筋混凝土板構造,也使台灣建築於1960年代出現了與西方現代建築同步展現出利用空間、造型與建材來創造宗教精神的企圖與能力,於2003年12月31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