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十一個讓學生遊歷《紐約時報》的錦囊(原文)
這個想法是由明尼蘇達州聖彼得市聖彼得高中的英語老師佩吉·迪莫克 (Peggy Dimock)提出的。這三個演講活動是由迪莫克女士的姐夫亞倫·迪莫克 (Aaron Dimock) 編寫的,他在同一所學校任教。
方法1:無聲對話(Silent Conversation)
這項活動也稱為「大論文」,要求學生透過寫下對文章和彼此的回應,與文本進行「無聲對話」。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文章主題相關的討論,並讓較文靜的學生充分參與。
方法5:3-2-1寫作任務
透過引用《紐約時報》不同主題的文摘,請各學生閱讀後再以3-2-1形式撰寫一篇反思小筆記,內容需包括:
3個 - 原作者的立場
2項 - 原作者提出的論據
1個 - 文摘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課堂上進行,可把小筆記當成下課的票券,請學生用約5分鐘完成並交回。
除了一般的心得寫作外,也可以用作語言學習,以3-2-1形式完成課堂小作業。
3個 - 學習到的新字詞
2個 - 合適的形容詞
1個 - 複合式句子
方法6:異曲同工(Playing With Genre)
透過引用《紐約時報》不同主題的文章,帶領學生詳細閱讀後,再請他們把文章重點摘出來,分組以不同主題(點擊查看列表)撰寫一篇反思小文章,每組需要不同主題,可以是書信、短故事、心情日記、詩歌等。不但可以改寫原始文章,也可以嘗試以原本的文章為基礎擴寫文章。
方法7:異口同聲(Change the Tone)
選擇《紐約時報》不同主題的文章,請學生分組利用不同字詞與句子組合,以改寫文章,改變其中立的語氣(點擊查看列表)。不但可以學習到新的單字,更可以提升寫作技巧。
方法9:細說新語(Telling a Story)
從《紐約時報》挑選圖片,給予同學約3-5分鐘準備時間,請他們準備約1-2分鐘的看圖說故事。當然,也可以提供上面提到的寫作技巧供他們參考,協助他們準備他們自己的見解與小故事。
樣本題目
方法10:看圖接故事(In Other News)
是一個訓練即席口語表達(on-the-spot speaking)技巧的活動,結合學生的想像力、圖片解讀與臨場反應,適合提升學生即時組織語言與說故事的能力。學生需根據圖片即席創作一段新聞報導,之後再被加入一張「突發圖片」挑戰,立刻把新加入的圖片與原來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樣本題目
方法11:圖表分析師(What’s Going On in This Graph?)
《紐約時報》提供不同的圖表資訊,給予同學約3-5分鐘準備時間,請他們準備約1-2分鐘的分析報告。當然,也可以提供上面提到的寫作技巧供他們參考,協助他們準備他們對於圖表相關的時事新聞之分析。
樣本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