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火炬,燃情冬奥
——我校师生代表参与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系列宣讲“走进海外百所华文学校专场”
于 2021 年 10 月 29 日 出版
本刊讯: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北京将成为历史上第一座先后主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办权。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选定“一起向未来”为口号。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将正式开幕。
截至目前,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了学校机关、企业厂矿、军营社区等,途经各省,为14余万广大人民群众及海外侨胞传播“逐梦冰雪,相约冬奥”的高尚精神。由于疫情的关系,北京冬奥宣讲团与海外华校联系的活动转到了线上。2021年10月26日晚上七点半,一场隆重的线上讲座便由此展开。参与的国家有菲律宾、缅甸、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40个国家,100余所华校。
据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主管徐艳丽女士介绍,历经6年的筹办工作终于迎来了百日冲刺阶段。在倒计时100天之际,各个宏大壮观的比赛设施已一个个修整完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等。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会徽已选定,火炬“飞扬”已发布,冬奥奖牌已完善,吉祥物“冰墩墩”与“雪容融”已诞生,大小国内外的冬奥测试赛已在进行。另外,冬奥会将分为7大项,15分项,109小项,分散在三个赛区: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
除了介绍冬奥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外,北京冬奥宣讲团还请来了五位讲师讲述自己与奥运的故事。他们分别是:俄语翻译官刘晨、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付妍、16岁的滑雪神童张阳光子、最“老”火炬手刘超英、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冠军刘玉坤。
翻译官刘晨于2016年远赴里约奥运会担任俄罗斯女子手球队的翻译。面对无法为当时的中国队加油的情况,刘晨不曾惋惜。她说:“我想用我所学,尽我所能,为更美好的世界努力着,奉献着。奥运的魅力不仅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奥运的魅力更在于让世界更团结,让全世界因同一场盛会更积极地探索、更包容地交流、更纯粹地热爱,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付妍医生是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员,负责赛场的一切生命。身为一名医生,她训练了无数次滑雪技能及急救,为的是在分秒必争的危急状况下胜出。她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急救,我在假人身上不断尝试,从最开始的30秒到20,再到15秒,10秒。甚至现在,我能做到更快。”
16岁的张阳光子,于1岁零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滑雪。2018年,她暗自下定一生为之努力的目标——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甚至奥运冠军,目的是为了完成母亲年轻时的遗憾。这期间,她受过无数次的伤病,然而她却从未说出 “放弃” 这两字。张阳光子以 “我是奥运冠军的女儿,我要为奥运冠军而努力”时刻提醒着自己努力奋斗。
年近古稀的刘超英先生日日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举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奔跑在马路上。自那时起,刘超英先生每日必将完成10公里的马拉松。“我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追逐心中的奥林匹克梦想。” 日复一日,越来越多的小孩、青年、老人也追逐并效仿老先生的脚步。刘超英先生说:“我要举着奥运火炬奔跑,把奥运精神永远地传递下去。”
刘玉坤在19岁那年永远失去了她的双脚,但她的奥运梦想却永不消逝。机缘巧合之下,刘玉坤接触到了“残奥会”这个词,自那时起便开始了旁人无法想象的“地狱式”训练。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成果。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残奥会,刘玉坤一举打破了女子铁饼项目的世界纪录,获得了金牌。刘玉坤女士回忆说:“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看着升起的五星红旗,我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那滋味是苦的、咸的、辣的,也是甜的。”
一片虚拟掌声响起后,北京冬奥会宣讲团与云端里的百名师生代表进行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