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媒承经典,旋律作舟映初心
我校成功举办《音乐家》观影活动
于 2025 年 11 月 8 日 出版
本刊讯:2025年11月7日下午,我校五楼礼堂光影流转、温情涌动,电影《音乐家》观影活动在此圆满举行。菲华联谊总会理事长蔡明丰先生、名誉理事长戴国安先生,我校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校董会副董事长李丽芬校友、校董会副董事长梁淑美校友、副董事长黄培英校友及董事黄志民校友,总校副校长蔡艺术博士,《世界日报》编辑记者王利明先生、学校部分行政人员与所有实验班及九至十二年级普通班师生齐聚一堂,在光影叙事中触碰历史温度,在旋律流淌中凝聚文化共识。本次活动由中文部曾颖主任主持。
伴随着菲律宾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庄严旋律,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校董会副董事长李丽芬校友率先致欢迎词。她对大使馆馈赠这份承载文化重量的精神厚礼致以诚挚谢意,向菲华联谊总会坚守中华文化根脉、深耕文明传承的初心表达崇高敬意。她谈到,《音乐家》不仅是一段烽火岁月的艺术再现,更是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连接心灵的精神纽带。音乐无界,文化有源,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穿透山海阻隔,唤醒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她寄语全体观众,从影片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既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更做中菲友好的架桥人与点灯者,让文明之花在交流互鉴中愈发绚烂。
菲华联谊总会蔡明丰理事长随后发表开幕词。他代表联谊总会向我校长期以来对文化交流事业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回溯了今年七月我校举办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图片展”——那些定格于峥嵘岁月的珍贵影像,生动复刻了中菲两国人民并肩抗敌、守望相助的热血历程。他感慨,即便法西斯阴霾笼罩,正义的光芒从未熄灭;即便岁月流转,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用鲜血凝结的情谊愈发醇厚绵长。今日以电影为媒,正是为了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共同记忆,铭记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蔡理事长指出,《音乐家》以冼星海先生在阿拉木图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刻画了艺术家在烽火连天中坚守艺术理想、以旋律为刃划破黑暗的动人图景。冼先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曾是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战歌;而这部影片,则让我们见证了音乐超越语言隔阂、治愈战争创伤、凝聚人类共同信念的磅礴力量——它是困境中的慰藉,是友谊的桥梁,更是文明的灯塔。
灯光渐暗,银幕亮起,全场观众即刻沉浸于这段跨越国界的热血与温情之中。影片以冼星海的真实经历述说了其在哈萨克斯坦的艰难岁月与创作坚守,让观众在战火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中,更深刻体悟和平的珍贵。音乐作为贯穿影片始终的灵魂线索,既是战乱中慰藉心灵的暖流,更是联结中哈、中菲人民友谊的纽带。影片中流淌的信仰之力量、家国之情怀、跨国之友谊,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当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这部艺术杰作的由衷礼赞,是对冼星海先生崇高气节的深深敬仰,更是对那段峥嵘历史、那份纯粹情谊、那种不朽精神的深切共鸣。尤其当雄壮激昂的《黄河大合唱》旋律响彻礼堂,熟悉的音符裹挟着滚烫的家国情怀扑面而来,不少观众热泪盈眶,任感动与敬意在旋律中尽情流淌。
“音乐,是照进灵魂深处的光;文化,是跨越时空的守望。”《音乐家》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一次情感洗礼,更是一堂深刻的历史课、文化课与人生课。它让我们看见,即便在最晦暗的时刻,总有信念如炬、旋律如光,照亮前行之路;它让我们懂得,每一份坚守都值得铭记,每一次共情都能凝聚力量。正如冼星海以音符镌刻历史、以旋律传递希望,每个平凡的我们,亦能以热爱为弦、以初心为谱,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成为传递美好、联结情谊、传承文明的“音乐家”。此次观影活动,不仅为中菲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桥梁,更在侨中学子心中播下了和平、友谊与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文明的火种在光影与旋律中代代相传,让中菲友好的纽带在心灵相通中愈发坚韧。
撰稿:林慧妍
初审:刘芳
终审:蔡艺术
图片:蔡艺术副校长 & 电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