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科大 學生輔導中心
協助導師透過導師輔導知能工作坊及本手冊提升與學生互動的輔導能力。
暴力溝通的創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被稱為「富有同理心的溝通」,不談是非對錯、不評價,而是透過有品質的對話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非暴力溝通四要件:
觀察:觀察而不評論,當我們再觀察中加入評論時,對方會覺得受到批評,而產生抗拒的心理。
感受: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多充實和感受有關的字彙,才能夠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需要:感受背後的需要,辨識自己的感受後面所隱含的需要,越能將自身的感受與需要連結,其他人就越可能對我們做出善意的回應。
請求:請求他人採取行動,向彼此提出請求,以便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在提出請求時,一定要說明我們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甚麼。
非暴力溝通的宗旨不在於影響他人或改變他們的行為已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以坦誠而同理的態度,與他人建立一種能夠滿足雙方需要的關係。
資料來源:蕭寶森(譯)(2021)。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原作者:Marshall B. Rosenberg)。臺北市:光啟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學生輔導中心於110年3月邀請到鄺麗君老師,分享與練習非暴力溝通。
鄺老師分享自己的生活案例,並邀請現場與會的導師們一起操作練習非暴力溝通。操作練習包含兩個部分:真誠的表達、同理的聆聽,以及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與請求。鄺老師戴上長頸鹿的耳朵,意味著用包容、長遠的眼光和協商的策略與他人互動溝通。協助本校導師了解不同的溝通方式,提供導師們和學生溝通時的新選擇。本校導師反應熱烈表示很有收穫,透過本次講座更了解人際溝通時可以用包容、接納的方式,不用犧牲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而達到共好的溝通方式,增進人際關係,也感受到鄺老師對非暴力溝通的熱情,為本次講座留下深刻的印象。
資料來源:110.3.31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鄺麗君老師演講內容
大學生活對於學生而言就是一個進入社會的一個預備環境,是步入社會環境前的練習場,除了專業能力的學習之外,還有人際關係這門重要的必修課。人際關係不僅是同儕關係,還有一個重要的關係就是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導師的角色對於學生來說是很特別的存在,導師不只是教授課堂專業知識的教師,也是學生生活上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模範,所以透過導師對學生的關心與互動,會產生許多淺移默化的效果,而如何和學生建立起合作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從本校許多導師成功淡斑的經驗中擷取幾點方法提供給各位老師們做參考:
平時要「關心」
平時多一些關心,之後少一點操心。好的關係不會憑空而來,關係是需要經營和互動的,平常就需要對帶班的學生關心,例如有些導師會安排每個學生的晤談時間,個別瞭解學生課業或是生活適應的狀況;有些導師會固定舉辦導生會,透過一些互動活動拉近師生的距離;有些導師則會善用網路資源和工具,像是用通訊軟體成立群組,在群組裡會有比較多的師生互動,或是提供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給學生。當然關心也要適時適當,過猶不及的關心可能會為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學生從和導師的互動中,也在學習人際的界線,學習什麼樣的關係適合什麼樣的互動,這是透過導生互動可以學習到的。
對待要「用心」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投入多少心力在關係中,關係就會回饋你身上」,導師很用心在經營導生關係,相信學生也能夠感受的到,相反的,如果導師經營關係只是流於形式,按表操課,帶人不帶心,關係流於表面,通常這樣的導生關係都是維持表面的和平,無法深得學生的心。導師相較於學生應該是有更多社會經驗、人生歷練,也有比較成熟的人際互動技巧,更懂得察顏觀色,如果導師能用心去聆聽不同特質的學生需求,用心去同理個別差異帶來的影響,在導生的關係建立以及互動的品質上都會更加細緻和有溫度。
溝通要「費心」
每個世代都會有其專屬的語言使用方式,價值觀和文化也會有蠻大的差異,關注的事物和焦點也都會不同,年齡造就的世代落差很容易就會發生導生關係中,所以溝通上,導師就要多費心,多點傾聽和陪伴,少點建議和批評,花點時間去瞭解大學生流行些什麼,有沒有一些次文化,對於學生來說,老師的身份始終會是權力的掌握者,如果要拉近上對下的關係距離,能使用年輕人的語言和學生做溝通,能拿學生有興趣的話題當作談話素材,相信會是個有用也比較有效率的溝通方式。
以上導生互動關係的「三顆心」,提供給各位老師參考,希望可以在導生關係的建立上,帶來心心相連的效果。
文章撰寫:阮聖立諮商心理師
學生輔導中心於110年5月邀請到李家雯諮商心理師,分享人際溝通技巧。
李家雯心理師從阿德勒的理論切入師生溝通,李心理師指出「教學」是一段自我發現之旅,從教學的歷程中不斷地更了解自己,接著介紹阿德勒的生命風格,李心理師提到:辨識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風格,是相互理解與連結重要的第一步!
李家雯心理師用簡單的小測驗,讓現場的老師們找出自己的生命風格,生命風格分為四種類型:取悅型、安逸型、掌控型與卓越型,先了解自己屬於什麼樣的生命風格,了解自己在平常和壓力環境時的樣貌。像是在壓力情境下取悅型的人會因為想要顧及全面而忽略自己的內在需求,過於疲憊時容易會產生高焦慮的情緒;而掌控型的人則會因為希望凡事都能按照自己的步驟與邏輯,想要在混亂中找到秩序與結構。
李家雯心理師除了說明每一種生命風格的樣貌,也給予不同的建議,最後李家雯心理師提醒在場的導師們,阿德勒式的人際互動是建立在平等與合作,探究生命風格是為了建立未來溝通的橋樑,希望在場的導師們都能成為增進社會情懷的勇氣催化師。該校導師反應熱烈表示很有收穫,透過本次講座更了解人際溝通與和學生互動的方法,也感受到李家雯心理師對阿德勒理論的實踐,以及細膩、風趣的演講魅力,為本次講座留下深刻的印象。
資料來源:110.5.12幸福的練習-從阿德勒心理學開始演講內容、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³
行動一 主動接觸學生,評估和協助處理危機
當我們在校園或是班級現場遭遇或是聽聞到有疑似學生遇到自殺高 風險情境時,第一個任務就是主動接觸學生,觀察有沒有危機出現,並 協助學生處理當天他所面對的危機。面對一位處於心理適應或是自殺危 機的學生,可能出現的風險行為包括:
(1)學生可能會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例如自殺、多量使用藥物,或非自 殺目的的自我傷害行為。
(2)學生情緒或是行為上表現極度憂鬱或是出現焦慮現象。
(3)學生持續作出滋擾他人的行為,例如言語或是暴力攻撃其他師生、出 現一些脫離現實生活的行為表現,例如妄想或幻聽。 假若老師判斷學生並非身處心理健康或是自殺危機之中,就可以直接詢問並暸解學生的當下的感覺和這個感覺是何時開始的、並且持續多 久了,同時可以進入行動二。
行動二 非批判性聆聽 用心聆聽學生傾訴是十分重要的
當聆聽的時候,先將老師個人對 這位學生和學生身處的情境的主觀判斷放在一旁,也千萬要避免向學生 表達這一方面的觀點。一般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都希望身旁有人願意 用同理心去傾聽自己,然後才開始想到自己其實需要去暸解有什麼可以 協助自己的解決方案和資源。當老師在進行非批判性的聆聽時,需要運用一些語言和非語言的技巧,同時需要保持以下的態度及能保有學生隱私的空間:
(1)老師必須讓自己完全聽得到和清楚明白學生傾訴的內容。
(2)不批判學生的說話內容,並提供安靜、安全具隱私的傾聽環境。
(3)再次強調,在整個行動計畫過程當中,保持客觀態度和非批判式的聆 聽是十分重要的。
(4)除非當中關乎生命安危的問題,否則,請留意尊重學生的隱私和保密 的權利。當您和學生互動或面談時,留心他是否身處自殺危機的跡象。如果有自殺的想法或行為,請按下文青少年自殺意念及行為處遇指引進行處理。
行動三 給予適當支持,提供有用資料
當一位正身處於壓力情境且可能有自殺議題的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 聆聽、被接納,老師們就會比較有機會為他提供有用的建議、資源和支 持。建議老師可以提供學生心理層面的支持,例如:對學生表達自己明 白並能體會他們的感受,給予他們共同陪伴、克服問題的希望和實質的 援助,讓已經心力交猝的學生有再現生機的感覺。當然,也建議老師直 接詢問學生是否需要多一些有關正遭遇到的問題相關的資訊,例如精神 健康問題的衛教或資源手冊。
行動四 鼓勵學生接受專業協助
一位正遭遇重大壓力情境、精神健康出狀況或是有自殺議題的人, 若得到妥善的專業援助,是有較大的康復機會。不過,他們可能對相關 合適的方案(如藥物治療、輔導和心理治療、可以提供家人的協助方 案、職業及教育輔導、以至金錢及住房問題等),所知不多。老師們可 以為當事人提供不同的方案,讓他們知道有甚麼援助和支持適合他們。
行動五 鼓勵學生尋求其他協助
鼓勵學生運用自助的技巧,同時也鼓勵他們向身邊較為信任的家 人、朋友及其他人尋求協助。當老師協助有困擾的學生後,可能自己也 會感覺精疲力竭、困惑,甚至憤怒的情緒,老師也可能需要處理在助人 過程中所牽動的情緒和反應,並且適度的進行自我照顧,例如:跟其他 人分享是十分有用的,但必須注意保密問題,不要提及有關學生的名字 及其他個人資訊。
資料來源:臺北市校園自殺防治指引
不少老師對於有疑似/罹患憂鬱症的學生互動時,感到很擔憂:「我這樣說(做)會不會帶給他壓力?」,更甚而會擔心:「我這樣的課程要求是否會讓學生的憂鬱症變得更嚴重」,鑒於青少年自殺原因多元且各成因皆有其特性,建議導師關懷學生時,可以多方蒐集資料進行評估,以下是對於疑似/罹患憂鬱症學生之心理關懷重點提醒:
(1)診斷青少年的憂鬱症跟診斷成年人的方法沒有分別,只是青少年的憂鬱情緒表現可能有一些差別。您可能發現他們較多坐立不安,而非出現明顯的情緒困擾。同時,他們睡眠比其他人多,不像成年人容易失眠和難以入睡。
(2)不要埋怨學生的疾病:憂鬱症是一個確實存在的健康問題,罹病學生無法阻止憂鬱對自己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他不必要為自 己低落的情緒而自責,如果學生的家人對這個疾病瞭解不多,可能會覺得學生很懶惰、不合作和不夠積極。這種誤解會令學生變得更憂 鬱,因為他們得不到家人的諒解與支持,您可以讓學生家長暸解學生 的現況,為他們提供一些衛教或求助資訊。
(3)適度調整對學生的期待:接受孩子的現況,在課業或學校生活也應該有所調整,日常的課業跟報告,可能造成他們的壓迫感,應該讓孩子們知道,雖然有憂鬱症,不等於是弱者、失敗者,學校不會因此輕看 他們。師長需要更肯定孩子們不是「裝生病」、「懶惰」、「軟弱」、「自 私」。
資料來源:臺北市校園自殺防治指引
青少年自殺意念及行為處遇指引,處理學生自殺意念和行為的處遇指引本部份所提供的建議,僅適用具有自殺意圖的學生。
1.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學生在校常見狀況
(1)口語威脅要傷害他人或自殺。
(2)尋找自殺的方法:設法取得藥物或銳利器物,又或者尋找其他可以自 殺的方法。
(3)談及或寫下有關死亡、尋死或者自殺的資訊。
(4)常表達自己陷入困境、找不到出口或對未來表示絕望。
(5)衝動控制不佳或者毫不考慮便做出具有危險性的行為。
(6)跟同學、老師、朋友、家人和社會疏遠。
(7)焦慮、擔憂、失眠或嗜睡。
學生們可能出現一個或者多個以上的警訊狀況,如果您發現學生出 現一些想自殺的警告訊號,請直接告訴學生您所觀察到的事情。如果您 懷疑學生正在處於自殺的危機中,不妨讓他知道您是關心他的,並且願 意幫助他。您必須要直接問及關於他們的自殺念頭,不要逃避使用「自殺」這個字眼,詢問問題的時候,避免表達任何負面的批評。問題必須 要直接和破題,例如您可以問: 「你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或者「你是否想過殺死自己?」面對學 生出現自殺危機的時候,您能夠表現沉穩、冷靜的態度,孩子也會感覺 安心。
有人認為直接問有關自殺的問題,會增加學生自殺的動機,這是不正確的,也有人誤認為學生自己談到自殺,只是口說而已,情況未必那 麼嚴重。如果學生已經談論到自殺,反映出他們的感覺已經非常難受。
2.如何協助-如何跟一位有自殺念頭的學生對話:
(1)告訴他,你是關心他和希望可以幫助他。
(2)表示你明白學生的感受,和瞭解他們的遭遇
(3)清楚表明自殺念頭往往和可治療的精神病有關,幫助學生覺得身處的 狀況有改善的機會。
(4)告訴他自殺念頭很常見,但不需要真正付諸實行。
表白自殺念頭是一種求助的表逹,又可能是企圖逃避問題和擺脫煩 惱的感覺。如果可以,鼓勵學生儘量多講,讓他們說出感受,為甚麼要 尋死,為甚麼覺得這樣做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多瞭解學生正在經歷的具體問題會有幫助的。對於一些看起來是無 法面對的問題,也可以探討解決的辦法,但不要嘗試代替學生去解決。
3.怎樣判別情況是否嚴重
首先,你要評估究竟學生有沒有明確的意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又 或者他們有沒有更多比較模糊的自殺思想,好像:「繼續活下去有甚麼意義?」,你要詢問學生,究竟他們有沒有一個自殺的計畫。有三個必須問的問題:
(1)你是否已決定用甚麼方法自殺嗎?
(2)你已有決定在甚麼時候自殺嗎?
(3)你是否已有步驟去準備實行你的自殺計畫?
越是詳盡的計畫,風險越高。不過要記得,即使沒有計畫,也不保 證學生是安全的。所有自殺的念頭都應該認真被處理。接著,你須要瞭解下列風險因素:
A.學生有沒有飲酒,或者服用藥物。因為服用酒精或者其他藥物會令學 生更容易衝動行事。
B.學生過去有沒有試圖自殺的經歷。曾經試圖自殺的人,是會有較大的機會再次嘗試。
C.學生過去有沒有精神疾病或是人格疾患的問題,是否有確實地在接受醫療服務的介入。 一旦確定自殺風險確實存在,就必須採取行動保護學生的安全。
4.如何保障學生的安全
不可以讓真正想自殺的學生獨處。假若你不能夠留下來陪伴他,必須安排其他老師、同學及家長的陪伴。另外,也需要給予學生跟家長一 個隨時可以求助的聯絡方法(例如自殺防治諮詢專線,已經答應可以援助的同學、朋友或者家人、關懷訪視員等等)。 幫助企圖自殺的學生回想那些過去曾經支持過他們的人,和他們探 討這些支持是否依然繼續,這樣做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支持者當中,可能包括醫生,心理專家,其他的精神健康工作者,家人和朋友,甚至是 社區群體、俱樂部或者教會者。
Tips:不要用罪疚感和威脅手法去制止自殺,例如:不要告訴學生,自殺會下地獄,又或者說這樣做會破壞別人生活等。
5.專業人員的援助─
(1)在自殺危機事件發生時 建議在自殺危機發生時,若學生有精神疾病發病的徵狀,則需儘快尋求醫療單位介入。假若企圖自殺的學生手上有武器,又或者對你作出 攻擊行為,則要報警求助來保護自己。學生可能十分抗拒專業人員的介入,如果他們和你相當親近,你可能需要考慮和他們隔離。實際上,有 些有自殺念頭,或者曾經計畫自殺的人,會認為不一定需要專業人員的援助。
(2)自殺危機事件發生後 危機事件發生後,釐清引發學生產生此次自殺危機事件的主要原因,並協助其獲得所需要的幫助。釐清學生產生自殺危機的主因,如果屬於本指引前述的高風險族群,則請以建議方式予以協助。
資料來源:臺北市校園自殺防治指引
“長相清秀,身著時尚,談吐有禮的小玉,進到晤談室,訴說這些年來的經歷: 跟著同學選擇一樣的科系念,卻越念越沒有興趣,開始翹課,整天待在宿舍,不知要幹嘛,人生失去方向。
高敏感的她對於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加的敏感,容易因此導致負向情緒。對自己的表現有高度的要求,是個完美主義者,一旦表現不如預期,會開始反省自己、責備自己,甚至對自己感到失望,而出現負面情緒。習慣性的壓抑情緒,漸漸地如氣球般的情緒累積,終於爆炸,小玉以割傷自己的方式情緒得到抒解,父母得知此消息除了不敢置信,更加心疼,跟女兒討論後,先休學一段時間療養身體。
一年的休息,父母聽從醫生的建議,不要給女兒壓力,讓女兒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小玉則以自己的方式讓自己漸漸好轉,並下定決心讓自己有新的開始,選擇自己覺得可以接受的科系念,嘗試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與人互動與表現自己,但仍時常感到孤單,常覺得別人只是利用自己,在學習上更在乎老師如何看自己,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壓力大到無法承受,再次割傷自己。”
看到這裡,此刻的您,感受到什麼? 想要怎麼幫助這個學生? 是否也被小玉割傷自己的行為嚇到,不知道該如何? 接下來分享我與小玉的輔導歷程:
一、藉由傾聽與同理建立信任關係
針對施測結果屬高風險的學生,學輔中心老師會主動聯繫並關懷學生,因此在小玉跟我見面之前,學輔中心的老師們已經聯繫上她,先著手了解小玉的需求,並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小玉需要導師協助的部分,進一步邀請進入諮商,我才能有機會與小玉一起工作; 因此,先跟學生建立信任的關係,是所有後續工作的起點。
因為信任,她願意跟我們坦誠相見,我們才有機會了解她怎麼了;對於高敏感的小玉來說,她很在乎也可以感受到跟她談話的這個人是否能理解她說的,她做的,一旦她感覺不對,就會跟我們保持距離。因此,一開始先聽她說,同理她的辛苦,接納這樣狀態的她,不批判、不給建議,先從傾聽陪伴開始建立信任的關係。
二、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想法
學生開始缺曠課有許多種原因,例如:完美主義的特質、正在使用身心科藥物、不喜歡目前唸的科系、因為同儕認同……等等。對於有完美主義特質的學生,容易因為對自己的表現不理想或不滿意而曠課,在要交作業之前,為了要做出完美的作業,會花多於一般學生幾倍的作業時間,導致焦慮或失眠的情形,用盡如此大的力氣,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作業完美,以及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認可。
缺曠課也可能因為學生正在使用身心科藥物;例如晚上睡不著,吃了藥,但早上起不來,導致缺課情形。我試著膫解小玉的作息與用藥時間,討論如何調整可以讓他們早上來得及上課,如果缺課要如何做才不會導致缺課過多影響操性成績與課業成績。
不喜歡目前所唸的科系,是很多大學生的普遍現象,也可能是缺曠課的原因; 小玉一開始唸的科系是跟著同學選的,她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唸的是什麼,進入大學後才覺得那不是自己想念的;這樣的學生,問他們喜歡什麼,有許多學生回答不知道,但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因此,在此時期,學生的缺曠課讓我們有機會陪著他們一起找他們的興趣與方向。
小玉在情緒壓抑累積過久後,採取割傷自己的行為,她對我的信任表現在她主動告知我她有這樣的行為,當我聽到時,先問:你願意讓我看看嗎? (關心傷勢) 後問她: 「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做?」 「這麼做對當下的自己幫助的是什麼?」 她一一道來,我才有機會了解她遇到什麼事,當她遇到事情讓她情緒滿溢時,她的因應方式是什麼。了解到她的行為發生的原因後,對於自傷的行為,心理師有通報的責任,因此會跟系個管輔導老師討論後續保護措施,進行通報與聯絡導師、家長事宜。
這份信任得來不易,小玉的自傷背後的想法是什麼?我想了解、陪著她找到更適合她的情緒宣洩方式,這需要時間,更需要學輔中心同仁、導師、她身邊的朋友、家長、還有我一起來協助她,因為,她的狀況有可能反反覆覆,時好時壞,除了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大家所建構起來的安全網,一步一步的協助她找到適當的情緒紓壓方式、彈性的思考方式、肯定自己與欣賞自己。因此,跟學生互動的導師、老師們,您的事先發現,同理與傾聽已能在第一時間幫助到學生,由衷的感謝每位辛勞的您們,謝謝您們!讓我們一起努力!
文章撰寫:洪鐘穗諮商心理師
安(安全):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靜(平靜):看新聞限30分鐘
能(能力):找紓壓管道、做運動
繫(聯繫):聯繫親友相互鼓勵
望(希望):找出正向希望,一定會戰勝疫情
安心專線:1925
資料來源:衛服部疫情心理健康宣導素材
做好防護,積極重新投入生活吧!!!
情緒:互相關懷與分享,避免身陷疫情中。
大腦:盤點自己現有資源,思考解決新方法。
身體:重拾秩序感,找回生活主動感與控制感。
資料來源:衛服部疫情心理健康宣導素材
學輔中心:(02)26585801轉2231、2235、2236
校安值勤室:0937-675-867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衛服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