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III》李子聲創作曲
其創作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並屢受國際肯定,悠然遊走於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巨擎,將與大家談談古琴與當代的創作。
民國五十四年生於台北市,四歲起習鋼琴,曾就學於台北市立福星國小、南門國中、國立台灣師大附中等校第一屆音樂教育實驗班,高中起主修理論作曲,民國七十七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現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服役兩年後赴美,獲波士頓大學作曲音樂碩士、賓夕法尼亞大學作曲人文碩士及博士等學位,並為哈佛大學交換學人。作曲專業師事盧炎、潘皇龍、Theodore Antoniou、Lukas Foss、Richard Wernick及George Crumb等教授。
大學期間,李子聲曾隨傳統藝術大師孫毓芹、侯佑宗、楊傳英等學習古琴、京劇鑼鼓、及戲曲唱腔等,使其在探索現代創作風格之聲響中,受到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菁華之滋養;並修習韓國璜教授之世界音樂等課程,豐富文化視野。
[主題一/啟動創造力]am9:20-10:40
講題:古琴與當代音樂創作
主講:李子聲(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
介紹:傳統上東、西方對於音樂創作的觀念與實踐是有所不同的;東方著重在樂者對於風格的傳承與延續,而西方則以素材與技法的擴充、著重創意性且將創作專業化。在二十世紀以追求現代性的音樂創作中,周文中的鋼琴曲《柳色新》(1957)與室內樂曲《漁歌》(1965)首開先河將古琴音樂以不同面貌與技法「演繹」給西方樂器。作曲家李子聲就讀國立藝術學院時,曾與孫毓芹教授與莊秀貞老師學習古琴三年,因而許多作品直接或間接受到古琴的語法、演奏技法、美學等影響與滋養;例如箏與弦樂團小協奏曲《溯》(1983)、低音提琴獨奏曲《八》(1988)、長笛協奏曲《上台˙下台》(1996)、小提琴獨奏曲《十六》(1997)、《色III》為箏與鋼琴(2005)等。檢視這些作品,當可感受到作曲家對於音樂創作的理念與創意,與文化性的呈現與執著。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心籁》韓聞赫創作曲
優秀的作曲家,能兼容中國傳統樂曲音韻變化,及西方音樂旋律的情感表達。
古琴重奏《心籟》,獲2014年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民樂作品比賽二等獎;次年,該作獨奏版本獲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
[主題二/跨界融合]am10:40-12:00
講題:根植琴樂傳統,闡發當代思維
主講:韓聞赫(上海音樂學院博士)
介紹:始於春秋,千年流轉,古琴已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數載。千年積澱,古韻不可棄;時至今日,新聲何來乎?“古—今”,“新—舊”何為?
在科技日新月異、生活快速高效的社會現實之下,古老藝術形式與當今審美趣味間的矛盾,自然產生。在不少當代人眼中,古琴音樂具有陽春白雪的“高冷”感,非凡夫俗子能欣賞得來。在正視這樣的現狀之旁,也應敏銳地意識到,儘管今人的思想觀念與藝術口味與古人相差甚遠,但文人雅士所宣導的高雅、悠遠與淡泊,的確值得普遍浮躁的當代人去學習借鑒。
韓聞赫試圖從客觀視角審視創作的能動主體—自己。成長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學體系,長期耳濡目染加上親身實踐,深刻意識到西方現代作曲技術的“雙刃劍”效應:在民樂創作中,將其恰當使用便錦上添花,應用不利則不倫不類,要趨利避害。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主題三/傳承與新創]pm1:00-2:20
講題:古琴指法譜的密碼--談談打譜怎麽打
主講:陳 雯(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助理教授)
介紹:古琴譜又稱減字譜,琴家依據古人記載的減字譜按譜尋聲,加上自己的理解,進行所謂的「打譜」,將指法動作譜入節奏,而形成了動聽的音樂旋律,可以説「打譜」就是將古琴的手法轉化成音樂的一個過程。爲何有人打譜的樂曲好聽,而有的則不能感動人,個人以爲這除了個人功力以外,還有打譜者對古琴指法理解的深度。此所謂之深度,即本文擬探究之“密碼”,根據古代文獻對指法的解説,從演奏的角度(而非理論性角度)來探討指法所隱含的意義或訊息。本篇的前半首先將探討近代古琴「打譜」的成就與狀態,以及古琴近現代的創作。後半篇則探討古琴指法譜所隱含的信息。
古琴譜是記載琴樂的載體。減字譜的特點之一即是樂譜只記載手法動作,而沒有記出音名和節奏,但熟知琴譜的人都知道,其實那並不完全等於古琴音樂沒有節奏。而自古以來後人對前代的樂曲,透過“打譜”的過程,將樂譜的音樂展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有一定的解讀性,才能完成。本篇姑且將其稱之爲減字譜“密碼”解讀。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音樂班時主修大提琴,因緣際會下接觸到國樂,了解到傳統中華文化的這個領域,被古琴這個博大精深的樂器所深深吸引,便開始學習古琴至今,啟蒙於李楓老師,曾師事陳昌靖老師。2012年考取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主修古琴,2017年考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所,主修古琴,現師事陳雯老師。
[主題四/創作解析]pm2:20-3:30
講題:成公亮作品分析
主講:廖文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碩士生)
介紹:將對已故當代琴家成公亮的作品「袍修羅蘭」套曲系列琴曲,進行分析,探討成公亮以東西融合,再創古琴創作的音樂思維及手段。
袍修羅蘭 作品結構與分析
這套曲是古琴的純創作作品,是成公亮的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古琴獨奏曲的創作。現代古琴創作作品大多都具有旋律線條特性,但往往缺少了立體感,而氣韻弘大的音樂感甚至更難以表達,成公亮利用傳統琴曲中的傳統手法以及創新的技巧,讓袍修羅蘭富有聽覺上的立體感甚至不會覺得華而不實。
袍修羅蘭套曲特點:
1. 相關聯性的:在曲目的調性安排上(《空》的調性性質比較特別)以及結構編排都是設計過的。調性像是:正調、蕤賓調、借正調、蕤賓調、正調、借正調、泉鳴調、正調。而結構上像是開場的鐘聲樂節,貫穿整套曲如同展開、發展最後再現鐘聲結束全套曲。
2. 具有戲劇性的:像是在《火》就有節奏上以及力度上的強烈對比,而這些對比是具有戲劇張力效果的。
3. 帶有抒情感的:《空》《見》《識》是較為感情層面上的曲子,而這些曲子多為抒情的、唯美的。
可以看見成公亮在套曲編排上是有結構的考量,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報名參加。
香港琴人,香港中文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曾多次在香港、內地和海外公開演奏古琴。謝俊仁為退休醫生,退休後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與香港演藝學院。現為本港德愔琴社副社長、以及中文大學音樂系古琴導師。
多年來積極參與古琴創作、打譜、推廣、教學和研究工作。其創作琴曲〈雙乙反調〉被選為中國古琴考試六級選曲之一。他曾發表琴學研究論文多篇,刊登於《中國音樂學》等書刊。謝俊仁曾參與《中國古琴名家名曲》、《琴韻繽紛》、《古琴薈珍》、《清音重聞》等唱片之錄音出版,並於2001年和2011年出版其個人唱片《一閃燈花墮》和《秋月清霜》。除傳統琴曲外,唱片亦收錄了其打譜琴曲和現代創作。其《審律尋幽:謝俊仁古琴論文與曲譜集》於2016年出版。
[主題五/內與外調和]pm4:10-5:30
講題:現代古琴創作的何去何從
主講:謝俊仁(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
介紹:
藝術的內容、風格與形式,素來均非一成不變。音樂也是一樣,古琴曲千年來不斷蛻變,同一首琴曲,明初的譜與清朝譜已大異其趣。
創新是藝術發展的當然道路,亦非摒棄傳統。現代琴人,面對浩瀚的歷史遺產,除了極力保存傳統、發掘傳統外,亦應在固有傳統上為古琴找尋新方向和元素。自1986年至今,我嘗試為古琴創作了十多首新曲,包括獨奏、琴簫合奏、和其他組合。大部份作品曾在香港、內地或海外演出,並收錄於鐳射唱片。
將以其創作爲例,探討古琴創作的手法,再加上香港作曲家的新作例子,探討現代創作的何去何從。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