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吹小站 - 國樂電子樂譜中心

樂曲名稱處即為下載之雲端連結,點擊進入後,下載Zip檔案至電腦,解壓縮後即為總譜或者分譜等之PDF檔

孫沛元


孫沛元 編曲(2015)
樂曲解說:本曲採用了以民間樂曲「倒八板」為基礎的《金蛇狂舞》(聶耳曲),並加入「老八板」(南方稱為老六板)為素材的變奏段落所共同組合而成。採用純管樂的編制,將傳統變奏手法與現代和聲相結合,表現出春節的幾個不同場景,以及人們過年時的愉悅心情。全曲分為四段:1.新年:在金蛇狂舞的樂聲中,以雄壯的管樂總奏,展現了過年時歡慶的節日場景。2.守歲:以八板為素材,採放慢加花的手法,呈現人們團圓守歲,閒話家常的心境。3.走春:老八板的變奏,採用轉調及傳統去工代凡的手法,描繪了走春時雀躍的心情及優美的風景。4.復始:首段的再現,在此起彼伏的熱烈樂聲中,迎向新的一年。
樂隊排位:面向觀眾,左側為嗩吶,中央為笙組,右側為笛子。高中低配置:嗩吶及笛子均由內而外,笙組由左至右。演奏時間約七分鐘,除梆笛、曲笛為低八度記譜外,其餘均為實際音高記譜 


孫沛元 曲(2015)
曲意解說:-----------------------------------------老人在廟埕的榕樹下述說著往事,逐漸進入回憶的畫面之中....有進香繞境的信徒們、響徹雲霄吹奏著的北管鼓吹陣、戲台上演員們賣力酬神做戲、台下的觀眾不時鼓掌叫好、小販在人群中穿梭叫賣 ....好一幅熱鬧的廟埕景象,正是台灣傳統社會充滿生命力的縮影。此曲採用了恆春民謠「思想起」、北管吹牌「風入松」、歌仔戲唱腔「七字調」及吹介牌子「緊三通」等素材,透過嗩吶的細膩音色控制及宣示性的熱鬧音調,刻畫了深沈的回憶情感,並描繪出古早時廟埕的多樣化風貌。-----------------------------------------其他說明:一般比賽或考試的嗩吶獨奏曲,台灣的作品數量不多,採用的人更少。所以雖然作曲方面並不是很在行,還是希望能編寫一些以台灣素材為主的嗩吶獨奏曲,為台灣的嗩吶作品略盡棉薄之力。以歌仔戲素材所編寫的第一首「七字調隨想」,距今已有二十餘年之久。第二首則在最近終於編寫完成,名為「廟埕的鼓吹聲」,採用了多種的台灣民間音樂素材所編寫而成,希望大家會喜歡。本曲使用 C 調嗩吶演奏。本處樂譜壓縮檔內包含1.樂隊伴奏版 2.鋼琴伴奏版


孫沛元 曲(1992曲 2009修訂)樂曲簡介:台灣歌仔戲包含了許多富有特色的曲調,其中的『七字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可以說只要聽到了『七字調』,自然會融入整個歌仔戲的情境中。此曲採用了『七字調』的架構及素材,同時融合了『哭調』的旋律,展現出具有悲悽色彩的樂段。中段採用了歌仔戲另一個代表性曲調---『都馬調』為素材,展現了較為明朗開闊的樂段。樂曲最後的快板,透過連續轉調以及節奏的變化,以對比性強烈的手法結束全曲。樂曲透過幾種歌仔戲素材的融合,並結合了嗩吶的表現手法,描繪出作曲者對歌仔戲的初步印象。


   孫沛元 編曲 (2015)
樂曲解說:「桃花過渡」原為民間傳統陣頭,演唱的曲調為車鼓調,深受民間喜愛。其旋律輕鬆、活潑,充滿愉悅逗趣的氣氛。此曲乃依據一般中小學國樂社團較為普遍的編制及程度所編寫,適合作為吹打組演練之用


孫沛元 編曲 (2002)
草螟仔,就是蹦跳自如,動作靈敏的蚱蜢,比喻年輕的少女,而雞公則是形容動作有些笨拙-卻愛鬥小蚱蜢的老翁,這首恆春民謠和桃花過渡一樣,都是逗趣的調戲情歌。


    孫沛元 編曲 (2013)
樂曲採用了「泰雅古調」,「高山青」,「杵歌」三首原住民歌曲作為素材,採用吹打樂的型式編寫而成。透過吹管樂的高亢嘹亮音色以及打擊樂的粗獷有力節奏,表現出原住民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此曲乃依據一般中小學國樂社團較為普遍的編制及程度所編寫,適合作為吹打組演練之用。


    孫沛元 編曲 (1995編/2001修訂)
「丟丟銅仔」此曲雖為人所熟知,但關於其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當年開發蘭陽地區時,宜蘭人民在吳沙的帶領下,發展交通,開鑿山洞,使火車通往宜蘭,帶動了宜蘭地區的發展。搭乘火車行經山洞時,會聽到洞內水滴落下時滴答作響的聲音,後來逐漸轉變成隨口哼唱的宜蘭調了。
吹打樂版本即據此改編,透過音響效果及節奏的模擬,具體描繪了火車過山洞時鳴笛及在鐵軌奔馳的情景。採用吹打樂編制來表現,更能凸顯人們歡欣鼓舞慶祝的心情。


 孫沛元、孫沛立曲(1994)
此曲是以大家耳熟能詳的『鳳陽花鼓』旋律為素材,改編發展成為嗩吶二重奏,樂曲創作於1994年10月。以高音嗩吶和中音嗩吶分別代表鄉下的小姑娘及年輕小伙子,來進行問答與對唱。樂曲運用了多次轉調手法創作,表現出時而輕快活潑,時而優美婉轉的情緒,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息。檔案為總譜,無分譜


孫沛立


作/編曲: 孫沛立Night View @ Love River (for a chamber Chinese orchestra): composed by Pei-Li Sun
寧靜的夜裡,騎著機車在高雄市區漫遊。忽然間,地平線綻放出五彩繽紛的光芒,沸騰的人聲掩蓋了隆隆的引擎聲。該下車了,因為美麗的「愛河」就在眼前.....。這是作者在2008年的一個夏夜暢遊高雄市愛河所留下的音樂寫真。全曲以通俗風格寫作,由 Sol La Re 三個音發展而成,分「『光』彩耀目、『河』邊情歌、『夜』市喧聲」三段,樂曲最終回顧了「光彩耀目」中的精彩畫面,幸福地奔向全曲的終點。
作者藉由此曲,向曾為高雄及台灣風光譜下無數美妙樂章的盧亮輝老師致敬。


孫沛立曲(2001)
「現在的時間是凌晨兩點鐘,收音機正播放著時下流行的抒情歌曲...寧靜的夜裡,只有那照片裡的人,還對我親切地微笑著...」這是一首模仿流行音樂風格的絲弦六重奏,特別適合濫情派二胡好手...


孫沛立 曲 (2004)
一位臂膀上刺有龍紋的老先生,手中的錄音機永遠反覆播放著「南無阿彌陀佛」…。「紅塵菩提」的A段被一個揮之不去,反覆在各聲部出現的主題糾纏著,象徵佛法無邊。B段則神遊至西方幻境,但仍脫離不了主題的糾纏。最後是A的再現,代表了人世的輪迴。此曲為暢想室內樂團2004音樂會而作。


孫沛立 1992曲 2014擴充V3版
荒涼的古城遺跡,熱情的新疆歌舞,加上攝氏45度的高溫 —這是我印象中的吐魯番。
此曲的前半段,以持續不變的和弦與節奏來營造日正當中的氣氛,樂曲後段則以活潑輕快的旋律展現熱鬧的舞蹈場面。全曲在高亢的嗩吶長音中結束。
1992作曲,1994年3月編寫鋼琴伴奏譜,1996年7月編寫小樂隊伴奏譜。2011年擴充快板樂段為V2版。2014年擴充引子為V3版。


作孫沛立曲(V1:1993) (V3:2008)
關於「中阮搖滾」:社團的中阮好手抽中了要命的「海陸籤」,作者想寫一首曲子來祝福他....。作者於是用極冷的慢敲以及極熱的重搖滾來描繪這位「外表冷酷、內心狂熱」的「準蛙人」。中段的 「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取材自搖滾經典 Joan Jett & Blackhearts (1988) 的同名歌曲。演奏建議裝備:牛仔裝+墨鏡。此曲首演於1995年于惠蘭小姐的中阮獨奏音樂會。由於原曲太短,作者應世新大學中阮好手鄺一帆同學之邀,改寫成中阮搖滾加長版(V3)。伴奏方敲,除了鋼琴版之外,還有琵琶/揚琴/大提琴版。此曲難在節拍的精準度,主奏與伴奏最好能對著節拍器練習。此外,中阮音量很小,伴奏切忌喧賓奪主。


  孫沛立曲 (1992)
此曲以擬人化方式,描繪雲的各種形象,共分: (1) 烏雲(引子) (2) 慈母 (3) 頑童 (4) 老叟(仿古琴)  (5) 豪傑 (6) 尾聲 等六段。全曲以 Mi La Do Mi 為動機發展而成,完整主題在第(2)段「慈母」中呈現之後,(3)~(5)段將主題素材作各式各樣的變奏,樂曲最後在第(6)段「尾聲」中,讓孤獨的主題消逝在天際之間。此曲1992年1月參加台北市立國樂團第六屆作曲大賽獲獎,同年7月由已故的吳大江先生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首演,獨奏家為鄭聞欣小姐。


Gustav Holst曲,孫沛立 編曲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的「行星組曲」是一部龐然巨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其中「木星」是全曲中規模最大,也是最富於變化的一曲,現改編為國樂室內樂的小型編制演出。「木星」的四個主題都洋溢著歡樂愉悅的氣氛。首先在快速的伴奏中,大提琴奏出預示歡騰的第一主題,強勁地奔到最強奏後,通過一段經過部,由琵琶及中阮奏出快活的第二主題,然後第一主題及經過部簡潔地再現,突然一變為四三拍子,活潑地歌唱民族舞曲風的第三主題,歡喜洋洋,八分音符的跳躍像是咯咯大笑。當樂曲轉為嚴肅的行板,降E大調,四三拍子之後,嚴肅、民謠風,令人想起明朗愉快慶典的第四主題堂堂登場。曲子最後以急板,C大調的最強奏達到歡樂的顛峰,歡天喜地的結束。


Vaughan Williams曲  孫沛立編 (V2:2006)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由孫沛立改編為絲竹六重奏的形式。


孫沛立 曲(1991)
那天看到一位無奈的母親追著她的小Baby:「親愛的小乖乖,拜託你給我停下來....!」(吹奏撐不過兩分鐘的嗩友,可試試這首)


台灣民謠 孫沛立編
1998年,作者受委託編寫了系列薩克斯風四重奏曲,這是其中較受歡迎的一首。草蜢弄雞公是家喻戶曉的臺灣民謠,為了賦予古老的民謠一個新的生命,作者大膽地把電影 Mission Impossible 的主題給了加了進去。


莫扎特 曲,孫沛立 編曲 (1989編,2009修訂)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第18號G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k.525)作於1787年,並以當時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這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一首。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首音樂會小夜曲,有四個樂章像一部縮小了的交響曲。它與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裁。該曲是十八世紀中葉器樂小夜曲的典範,最早為弦樂合奏,後被改編為弦樂五重奏和弦樂四重奏,尤以弦樂四重奏最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

劉文祥


劉文祥 曲

原曲是周添旺先生譜曲填詞,並發表於一九七一年,作者以稍輕快的節奏來處理這首唯恐「天公不作美」的歌曲,曲中加入「丟丟銅仔伊都…….」之襯詞,以嘲諷,調侃的方式,使【西北雨】成為一首蠻生趣動人的歌曲。現今改編成類似爵士風格的曲風,讓民族樂隊拓展更多的演出曲目,表達出新的音樂語言,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步調。


劉文祥 曲
以同名廣東音樂為素材為發展動機。描寫春天繁花盛開,花團錦簇交互爭艷,充滿喜悅美好的景象。全曲分為:[引子]春光明媚:由曲笛吹出對於春天的期盼到來。第一段喜悅地小快板:春天腳步已到來,早春的花朵以接力的方式來向春天報到。第二段甜美地慢板:由粵胡(廣東高胡)奏出優美的旋律,引領我門進入花團錦簇的世界,細細的品味,輕輕的呵護著每一朵花蕊,讓人忘卻現實生活的一切煩惱。第三段樂動地小快板:主題再現並加以展開模進;描繪著百花處處爭艷,把春天點綴成花花世界,五彩繽紛的境界,令人流連忘返。


劉文祥 曲
   此曲是以台灣代表性的民謠作為一個音樂風情的描素。分為五個樂段且為一連續樂章的組曲:第一段「思想起」:為恆春民謠。慢板;述說著老一輩生活的故事,遙想陳達先生抱著月琴唱起了「思啊..雙啊….枝….」,一點一滴又勾起了陳年往事…….。第二段「六月茉莉」:為嘉南平原民謠。行板;優美、輕柔的行板,藉著茉莉花來表達郎君的憐香惜玉及單身娘的空虛及無奈。第三段「草蜢弄雞公」:為恆春民謠。中板;此曲曲調詼諧逗趣的。描述老阿公及小阿娘相互調侃,你一句她一句互不相讓,猶如草蜢弄雞公,雞公披博跳。第四段「茶山情歌」:客家傳統民謠。慢板;環山雲繞,處處茶樹滿山崗,男女含蓄地表達內心的情感。第五段「丟丟銅」:蘭陽平原民謠。快板;是以生活當中的語言,來詮釋乘著火車過山洞的心情,也隱喻著鄉下人入城,對於大城市的繁華的不適應。


劉文祥 曲
民間古調,常用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曲調哀怨並感人。此曲是一首室內樂小品,藉由低音大笛、琵琶、揚琴、低音二胡、二胡、中阮等樂器,各自表達樂器的音色,樂曲線條的聯綴,情感的對流激發出音樂的昇華。『五更鼓』所要表達是每一個人心理想說的心事。


劉文祥 曲
勸世歌(台灣說唱音樂)--小合奏or絲竹勸世歌為江湖賣膏藥調之一,原來早期醫藥衛生體系尚未建立,民間流行著一種趕集式的「打拳頭、賣膏藥」之江湖術士,在推銷藥品的同時,除了趁此打拳頭功夫表演之外,適時加上一段說唱音樂也增加此一娛樂助興的趣味。因此『勸世歌』得傳唱方式與內容,可以說是台灣民間說唱音樂最通俗而典型的代表之一。本曲為二段體曲式第一段為行板的勸世歌;第二段為慢板的乞食調,而乞食調即是乞丐所唱的曲調,由民間乞丐所唱的小調而來,戲中每遇乞丐求乞或書生落魄,流落異鄉向人求助時,大都演唱此曲,兩者皆同屬於台灣說唱音樂。


劉文祥 曲
都馬調(歌仔戲調)--小合奏or絲竹都馬為福建漳州府南靖縣的一鄉,在抗戰時期,興起以演唱地方民謠為主的『都馬戲』,其歌調稱為「都馬調」,歌仔戲的「都馬調」便是自都馬戲吸收過來,因曲調悅耳,雅俗並緻,而被逐漸廣泛運用,成為歌仔戲的重要樂曲。舉凡風花雪月的場面或懷念感嘆時,常被演唱此曲,此外他還被用作長篇敘述以代替雜念仔。編曲者使用原有素材,呈現一種質樸而簡單的語言,在演奏手法上典雅與民俗風韻並存,有古典的簡潔亦有鄉土濃郁的人情味。


劉文祥
思想起 (台灣民謠)--小合奏or絲竹這是一首經典的台灣民謠,傳唱至今道出人生歲月的喜怒埃樂。樂曲分為三段:第一段由揚琴緩緩進入一段故事,接著笛的獨白之後,由二胡獨奏描繪一個老人孤獨的身影,敘述著生命的無常;第二段悠閒地行板,勾勒出一幅農村生活樂陶陶的景象,百姓悠閒地話家常;第三段廣板,歲月的痕跡累積出先人的智慧,再唱一段思想起,訴說著台灣的故事。


劉文祥 編曲
原曲是一幅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現改編為時空背景不同面貌的樂曲,分為兩段第一段中板-曲調節奏活潑,旋律輪奏及對位。第二段熱情地快板-節奏動感十足,變奏主題音形複雜,表達現今社會都市叢林的壓迫感及不安,結尾時中胡奏出一段似曾相識的<牛犁歌>……是否你我記憶當中還有的映像。


劉文祥 編曲取材自車鼓小戲中之曲調,因用於<陳三五娘>之<益春留傘>段中,而以<留傘調>一名沿用。在歌仔戲中常常使用在劇中演唱,因而成為歌仔戲調著名曲調之一。作者採用原曲調素材為主軸,以兩段體的架構維作為不同的發展;樂曲開始十二小節原曲調的開展為引子,接下來第一段的慢板是一段敘事的表達方式,除了以原曲調之外也融合歌仔戲唱腔的聲韻美學;第二段轉至D調的輕快的小快板,在忙碌的生活步調當中,找尋一絲的悠閒與快活, 也隨著此刻心情的轉換樂曲轉入了bB調,最後由回到D調結束。

張永欽、郭哲誠、何立仁


張永欽 曲/孫沛元 移植
完成於2003年的二月,是計劃為柳琴所創作一系列台灣音樂風格之幻想樂曲的第一首作品。在之中傳唱在的台灣民謠與歌謠,是我們音樂文化的寶藏,自然地也成為個人豐富的創作泉源,而從經典台灣歌謠素材幻化而成的主題,便成為這一系列樂曲創作的動機。台灣是個多雨的地方,"雨"也就經常成為人們藉由歌謠傳達情感時的對象。樂曲標題「雨」,除了在音樂創作上嘗試表現對雨的情感,也同時代表這些經典台灣歌謠素材的屬性。在演奏上,運用柳琴在不同音域、音區當中所呈現出不同的音色,配合多樣的演奏手法,體驗在各種不同雨景中所感受到的氣氛。六重奏室內樂版由孫沛元移植,依據暢想室內樂團編制而做配器之修改。首演於2004年9月【暢想-室內樂之夜】音樂會。


張永欽 曲
小時候家人曾到阿里山旅遊,雖然因年紀幼小無法同行,但當時看到家人拍下阿里山日出照片的印象,至今仍然深刻鮮明。多年之後有機會登上阿里山,看見了嚮往的日出景色,也搭乘森林火車,輕快地穿梭在山林之間,是個人畢生難忘的經驗。作品描寫阿里山風情,樂曲分為四個樂段:序曲-日出;緩板-山遊;快板-小火車;尾聲-祈福祝願。全曲在歡樂的山地歌舞中結束。


郭哲誠  曲/孫沛元 移植
草螟仔,就是蹦跳自如,動作靈敏的蚱蜢,比喻年輕的少女,而雞公則是形容動作有些笨拙卻愛鬥小蚱蜢的老翁,這首恆春民謠和桃花過渡一樣,都是逗趣的調戲情歌。編曲時以雞鳴以及人聲展現出逗趣的場面,中段則採用了台灣音樂素材以及江南絲竹的風格,融合成為了富有歌唱性的中板。此曲原為采風樂坊所寫,收錄於采風樂坊的專輯唱片「南風II」中。此版本則為孫沛元移植,修改為暢想室內樂團編制之版本。前段咔腔的部分,也可以採用以笛膜震動輔助人聲的方式演奏。即笛膜調鬆,含住吹孔,唱出旋律並同時使笛膜震動,可得到人聲與笛膜震動混合的音色。 


何立仁 曲
本曲以台灣原住民古老的曲調做為素材,第一段用了卑南族的民歌,由大提琴演奏出蒼涼的旋律,之後由彈撥樂器變奏,第一段結束在笛子與彈撥的對話當中。第二段用了排灣族的民歌,以複拍子的律動呈現,並加入了打擊樂的合奏,表現歡樂的情緒。第三段再現了一、二段的二首民歌,並將二首民歌的旋律穿插出現在一起,曲子尾段刻意的避開終止式,結束在一個不和協的音程當中,象徵吟唱的旋律不斷的在排迴盪漾……檔案中包括:1.原來版本的總譜及分譜 2.暢想室內樂團演出的縮編版總譜

胡峻賢、于磊


胡峻賢 曲
都馬調是從福建傳入台灣的一種曲調,是薌劇(原是台灣歌仔戲傳到大陸後的劇種名稱)改良後的曲調,稱為「雜碎調」,曲調優美。本曲以都馬調音樂寫作而成,曲中使用各種的板式變化,並以都馬調中主要伴奏樂器「六角絃」,表現樂曲中多段主要旋律聲部,呈現明亮柔美的色彩。胡峻賢  2009年3月 寫於美濃


胡峻賢 曲
以現代國樂團編制加上台灣歌仔戲中常用的文場樂器寫作而成。使用「春去秋來」、「留書調」(寫批調)、「粉粧樓」三首歌仔戲曲調。第一段呈現出原曲調旋律後,以彈撥加花變奏,大提琴與笛子分別在不同的調高與變奏旋律形成音色與調性上的對比。慢板部分運用三聲部模仿對位,像是說不完的思念。第三段保留完整的曲調旋律,再做三拍子的變奏與小小的模進。結尾速度加快,使用壓縮節奏、短暫離調後,最後5拍又回到原調結束。樂曲中特別使用台灣特有樂器「鴨母笛」、「月琴」、「大廣絃」,呈現出濃濃的台灣地方音樂色彩。這三首樂曲在歌仔戲音樂被歸為「新調」,又稱為「變調仔」,本曲故以之為名。胡峻賢   2009年3月寫於美濃


京胡曲《迎春》由張延培作曲,于磊編配樂隊伴奏。
樂曲以京胡為主奏樂器,曲調歡快新穎,明快跳躍的氣勢,表現出春回大地,百鳥爭鳴,萬象更新 的美麗景色,優美的樂曲,喻示著美好春天的來臨,令人心曠神怡 。


于磊 編曲
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如今使用三種民族樂器來重新呈現,二胡的委婉、琵琶的情愫、古箏的幽然,這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于磊 編
原是劉熾先生為舞蹈創作的舞曲,旋律非常優美動聽,深受大眾喜愛,現編配為民族樂隊演奏版。


于磊  移植編配
歌劇《卡門》的序幕曲馳名中外,廣為流傳,現移植並編配為民族管弦樂版本。


于磊 編曲
《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江西民歌,旋律清晰活潑,風格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