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受苦到復活

撰文:張漢強牧師

日期:2024年3月24日

隨著「棕枝主日」(Palm Sunday)的開展(亦有稱為「苦難主日」/Passion Sunday1), 我們已進入基督教傳統被稱為「聖週」的「第一日」(即主耶穌在人世間最後一個星期的生 活);亦即,進入到「大齋期」(Lent)的尾聲及高峰(基督成就救恩的時刻)。在「聖週」 的第二日(星期一),有些傳統會稱為「權柄日」,因這一天耶穌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咒詛無花果樹,其二是潔淨聖殿。「聖週」的第三日(星期二),有被稱為「訓誨日」(講 論天國信息)。「聖週」的第四日(星期三),被稱為「沉默日」(或「靜修日」)。這 天有些教會會舉行「黑暗中的崇拜」(Tenebrae Service)2

隨著日子推移,當進入到星期四至星期六(「聖週」的第五至七日),傳統上稱 這三天為「神聖三日」(Holy Triduum)。這三天是守大齋節期的高峰,也是「聖 週」很重要的三天。

在星期四,是「基督設立聖餐日」(Maundy Thursday),晚上會舉行崇拜,主要紀念主耶穌的命令。祂要我們彼此相愛、謙卑服侍(約十三 1-35);為要體現謙卑服侍,故此, 當天舉行的崇拜,會有「濯足禮」。透過這「濯足禮」,印證了主耶穌在世時所說的:「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可十 44 下)! 去到星期五,就是「基督受難日」 (或稱「基督受苦日」)3,英語為「Good Friday」。為何會是「Good」呢?這方面起碼有 兩種說法,其一,有認為是「Good」這個字,是從「God」變化而來,意思是「God’s Friday」 (即,「上帝的星期五」)。其二,有人以,「Good」表示由主耶穌的死亡所帶來的救恩,是 對世上每個人的最好禮物。無論是甚麼意思,我們華人教會都知悉,這是記念主耶穌的受苦 /受難的時刻,故當天教會有相關的崇拜,既有聖道,亦有聖餐。4 去到星期六,是「大安 息日」(Great Sabbath)或「復活節前夜」(Easter Eve)等等;有些教會會在這一天舉行 「守夜禮儀」,等候復活日的來臨。

由「受難主日」到「復活主日」是主耶穌整個救贖的完成。主耶穌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罪」而死!三日後,祂復活過來,為您為我帶來了新的生命,帶來了我們生命的喜悅與盼望。每念及此,筆者心裡既感沉重,亦是感恩!感激主耶穌,拯救了我(們)。感謝主耶穌,使我(們)無論在多艱難的時刻,都能夠得著從祂而來的盼望。感謝主耶穌,用我(們),在地上有份參與服侍,用行動去見證祂的真祂的愛!人生在世,有主耶穌,真好!弟兄姊妹,邀請您,一起參與星期四晚、星期五早上及復活主日的崇拜,讓我們再次「歷經」主耶穌的死而復活;「歷經」舊事已過;「歷經」新生的喜悅(林後五 17-18)!阿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今天很少教會會將「棕枝主日」稱為「苦難主日」。此舉主要可避免「苦難主日」與星期五的「苦難日/受苦日」混淆。

2 據聖公會鄺保羅榮休大主教《聖週的意義及傳統》【參 https://dhk.hkskh.org/stpaul/download.aspx?type=1&id=13160
在早期教會稱這日為「逾越日」(Paschal Day)。

據香港聖公會官網所示,她們在受難日崇拜中,除了聖道及聖餐外,亦有「十架敬禮」(Veneration of the Cross),【參網站介紹:https://dhk.hkskh.org/Information/TC/221】。所謂「十架敬禮」,意思大致是:在講道結束後,主禮會持十架進堂,豎立於 聖壇前,然後會眾逐一上前到十架前鞠躬或下跪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