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山步道植調十年】
植調十年快報   成果發表花絮   講座簡記

圖文:溪山組、樹大棵  109/06/10       

配合臺北荒野「週四見」今年的主軸--氣候變遷,溪山組將於下個月17日(五)的晚上七點,在總會的荒野廳,辦一場植調十年的成果分享,主講人蔡志忠,綽號大頭、北1解,是我們的指導老師。 

從協會的宗旨來看:「……將之(荒地)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 」好像與植調無關,其實不然。為了所謂的經濟發展,政府與商人,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一寸一寸地侵佔荒地,那身為荒野一份子的我們,應該要怎麼來保護荒地呢?植調就是方法之一。

「真的嗎?植調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這個能力?」

我們的植調,簡單地說,是在紀錄植物隨著季節所發生的規律性現象,如萌芽、展葉、開花、結果……等等,這些現象簡稱「物候(生物的氣候)」。物候既然是規律性地發生,記錄個十年也就差不多了,是不是?

「什麼!十年還不夠,那還要繼續多久?」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容我話說從頭。

植調的重要性,其實不言可喻,所以台北分會以前,不時地就有定點組想做植調,只是都做不久,溪山組也是其中之一。回想起來,當時用的方法是蠻枯燥的,以致於人力逐漸流失,甚至連召集人自己都索然無味。所以後來我對植調總是興趣缺缺,包括十年前啟動的「翠山步道」。

阿孝當理事長時,很看重棲地,建安是很有棲地保育想法的老伙伴,所以被找來當秘書長。我跟建安也很久沒見,所以和美惠姐找了一天去找他聊。那天,他分享了的一個故事,有點打動我們。但真正打動的,還不是這個故事。不過,我先簡單說一下建安故事的重點:

    「百年前的英國某處,有一群人自動自發地在記錄蝴蝶物候,而且年年有人接手負責,沒有間斷。當時的生態觀念還很薄弱,他們也只是很簡單、很粗淺的紀錄,沒想過這些記錄會有什麼用。後來隨著經濟發展,棲地不斷地被開發,以致於蝴蝶的數量、種類都急劇下降。這些人才發覺,原來這些長年來無心種柳的資料,正好能用來證明土地開發的不當。」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很清楚,如果沒有這種紀錄,我們幾乎無法告訴政府和商人,環境破壞所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就別談「說服」他們放棄這種開發案了。

這個例子,也同時回答了兩個問題:

一、植調為什麼能保護荒地。

二、植調需要做多久。

所以建安把蔡志忠老師(綽號大頭、1解)從台中找來,要從台北分會開始推動植調。大頭是溪山組的元老,本組前幾次夭折的植調,都是他在推動的,是公認的「植物人」。自從去靜宜大學上班、生態所唸書之後,功力愈加深厚,植調經驗也非常豐富。

100年的3月19日,大頭選在他熟悉的大崙尾山、溪山組的管區開課。他以翠山步道為例,用工作坊的形式,直接帶領大家做物候調查。當時台北解說組來了很多菁英,那天的成績不錯,上完課就有三組表達有意回去推動每月的定點植調。也是從這一天起,溪山組又再次展開植調,至今方興未艾。 

100-3-19大頭於大崙尾山植調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