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區指的是士林中央社區的大崙尾山一帶,此地離故宮車程約10分鐘,相當方便。這裡因地勢較陡,開發不易,所以自然生態保存得較好。此地雖無原始森林,但因有斷層通過,地質敏感,又是水源區,因此人為干擾較少,是一塊自然度高、水涵養度佳的次生自然林區。
本區屬於古老的沉積岩,在雙溪河床屬大寮層,其上的獅子頭岩為石底層,而大崙頭、大崙尾山則屬五指山層。
這是由3000~400萬年前,大陸華南古陸塊上的河流沖刷堆積而成,因此有些地方可以找到海底生物活動遺跡的化石。
400萬年前,歐亞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互推擠的造山運動,將本區自海底抬升到現今高度。因為抬升的關係,岩層相互摩擦而破裂,形成為斷層破碎帶,沿著山腰步道易見的幾處崩塌、落石,即此緣故。
東邊山稜線的低點缺口即是風櫃嘴,這是七星火山群延伸而來的尾稜和五指山群相接的鞍部,過去就是萬里鄉。西邊是台北盆地,站在此地,可以欣賞到林口台地、觀音山和淡水落日的美景。
南邊隔著大崙頭、大崙尾內湖為界,北邊以內、外雙溪和陽明山國家公園相鄰。著名的大屯山火山群即在眼前。園區的火山,大約在280萬年前陸續噴發,直到35萬年前才停止,形成特殊的火山錐、熔岩流台地、溫泉等火山地形景觀。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氣候的特徵是高溫、多雨,並有季節性強風。本區屬於「亞熱帶闊葉林」生態體系,但在東北季風的多雨及低溫效應之下,山頂招風處易呈「暖溫帶闊葉林」的景象,而在背風的溪谷地帶則呈現「熱帶植物」的特徵,所以本園區是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闊葉林的壓縮型生態系。
熱帶森林的特徵-「板根、幹生花、纏勒」的熱帶植物現象,如水同木、雀榕等。
亞熱帶森林的特徵-常見有樟、榕、楠之類樹種。
暖溫帶森林的特徵-紅葉及落葉現像,指標植物有橢圓葉赤楠、大頭茶、大明橘等。
強勁的東北季風,有如一把利剪,樹木的面風向修剪的多,背風的地方剪的少。所以,從樹形就可看得出風向,此稱為「風剪樹」。
在迎風面的森林,因為風的緣故,第一層喬木長得幾乎和第二層喬木一樣高。又由於頂芽遭風剪而枯死,因此側芽發達,故雖喬木、而有灌木般的外形。此時林冠變密,陽光不易穿入,不利林下的地被植物生長,底層則僅有零星的灌木,很少草本。這種終年受強風衝擊而改變結構及外形的森林,即為「風衝矮林」。
風衝矮林因長期被強風吹襲,所以具有兩個特質:一、厚革質的葉,以減少水分的蒸散。二、深而廣的根系,一面增加吸收水分,一面擴大抓地面積不被吹倒。此地風衝矮林的樹種,有紅楠、橢圓葉赤楠、大明橘、大頭茶、小葉樹杞、楊桐等。
風衝矮林是很脆弱的生態體系,其生長及存活都極為困難,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舊觀。
北降型植物-台灣樹參、中華裏白、山菊
這是東北季風造成的冷溫效應,使得原本在南方較高海拔才能生長的植物,在北方下降到低海拔的地區也可發現。
食蟲植物-小毛氈苔
一般而言,食蟲植物都長在貧瘠偏酸的土地上,因無法在土壤中獲得生長所需的氮,因此需要從動物身上掠取,若是土壤肥沃,它並不一定要吃蟲。
基隆河以北才有的植物-野鴉椿。
這裡大部份的地都屬於市府公產,除現有居民零星地種些疏菜、水果外,已不見大規模的開發,但前人開墾造林的遺跡尚存,如相思樹、油桐等。
原來沿途的石階和石椅,都是就地取材所為,質硬、含石英多,明顯有五指山層的特色。但88年起、市府重修步道,許多石階已被進口石材取代,有點可惜。
附:導覽摺頁(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