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地區(花蓮縣壽豐鄉-豐山、豐裡、豐坪三村)自1913年,歷經日本移民開村經營,及至客家、閩南、原住民、外省、新移民等,先後遷來定居,雖然大家來自不同族群與地區,而大家之所以會選擇遷來豐田定居的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家園。
如同大部分的農村型社區,豐田目前也面臨著社會結構變遷,以致產生了:農地休耕、人口老化、外流、單親隔代教養等議題,同時也造成在地傳承文化逐漸消沉與流失。當然為解決農村型社區多元性議題,除仰賴政府相關部門,推出有效的政策,而社區「自覺」,以及社區因應時局變遷「能力」的養成,其實才是維繫農村社區永續經營最有力的要素。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自1996年起從事社區營造事務至今,秉持「做對的事-沒有人會反對」概念。在2001年協會正式立案後,便以「協助社區奠立永續經營模式,並以發展文化產業、生態教育,以及推展社會服務、福利、照護暨環境教育」作為協會宗旨任務。因此多年以來,我們除了積極培育在地作業推行人才,還進行文化資產暨資源調查,推行鄉土、環境、生態守護教育,辦理民俗文化活動,深入居家關懷照護服務。並以『禮運大同』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作為協會理想願景,更以「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建制老人照護服務系統」、「關懷青少年教育」當作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今年因疫情的再次爆發,自5/16日起花蓮縣政府公告,所有社區活動如樂齡中心、關懷據點、失智據點、文健站……等高齡相關服務皆暫停活動辦理,其中包括供餐照護、食材供給、健康管理、心理關懷與資源連結等等全然停擺。
防疫政策下讓更多高齡、雙老、獨居、身障等弱勢族群,在社會互動降低與醫療資源、資訊斷裂,成為被孤立的高危險群,容易造成孤單、害怕及恐慌的情緒發生,而衍伸更多的社會議題或醫療成本的風險。
疫情的影響停課後多數長者不願外出,這不禁讓我們更擔心長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是否有做好妥善的照護,居家期間是否有足夠的運動量而不至於讓肢體退化、另外部分弱勢族群在缺少課程過程中的供餐照護及相關資源連結的情況下而因此導致有三餐不繼、就醫的交通方式以及政策資訊取得不易等困難都是社區的弱勢群體在疫情期間要面臨的問題。
自去年全球COVID-19疫情大爆發時,協會便開始在所服務的村落中制定了-活動期間隨時健康測量、全面配戴口罩及供餐不共食等防疫因應策略,並透過結合不同在地單位資源,透過衛教影片的宣導、社區防疫知識的培力,落實到社區綿密的網絡、社區關懷據點,強化社區防疫的能量。
今年自縣府公告暫停活動起,我們依然每日不間斷的電話關懷、視訊,去掌握服務對象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情形、經濟狀況等不同面向因疫情所面臨的需求,並同時列冊匡列不同需求的服務對象,積極連結相關需求上的連結,如在物資方面積極連結相關機構的物資轉贈給長輩,透過在減少與服務對象接觸的方式下進行宅外送餐、宅外物資配送、宅外教材提供等服務…使高齡、雙老、獨居、身障等弱勢族群能夠在疫情的期間在疫情期間都能有互動的網絡,著手建立自身的安全感,讓社區內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家防疫的同時也被被關注到。
其中特別在提供教材的部分,協會在疫情發生後考量到長者在家中防疫期間頓時缺少了社交、學習及娛樂的管道,便開始思考如何使長輩既能居家防疫減少外出群聚也能在家學習,因此便開始規劃提供課程教材的服務,目前我們透過所研發的編織板及三媽著色本提供社區長輩於家中操作。
著色本目前提供兩種樣式,一是菜籃圖主要是希望長輩可以透過在進行菜籃的著色過程中也能夠思考目前在防疫階段家中是否有物資上的需求,方便協會後續進行調查盤點;另一個是務農的圖樣,在塗色或是拼貼的過程中除了強化認知功能及手指細微的操作外也透過調度長輩的勞動記憶再透過電話訪視建立長者安全感,使其能夠不孤單、不害怕,安全且有意義的度過疫情的這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