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陽 老師 生平點滴
沈志陽老師1992年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取得博士學位,於1994年開始在生醫所擔任助研究員,2018年晉升為特聘研究員。沈老師專精於乳癌的研究,近年來更積極投入藥物基因體學的實證研究,探討以基因篩檢來預防藥物的嚴重副作用,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2004年開始沈老師致力於推動與進行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 Taiwan Biobank ) 的建置工作。2004-2013年擔任台灣生物資料庫先驅計畫主持人,2013-2018年擔任Taiwan Biobank首任執行長,為Taiwan Biobank奠定根基,對於國民健康與社會福祉是一項重大的貢獻。
沈老師為人溫文謙和,親切和善,深受大家的喜愛。他對於學術研究努力不懈,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在學術研究之外,他還是一位馬拉松好手,未料卻因心臟疾病,離開了我們,令人萬般的惋惜與不捨。
沈老師:您匆匆地離開,一如既往的瀟灑。昔日常在生醫所一樓遇見的身影,彷彿就在眼前。您那燦爛溫暖的笑容將常駐我們的心中。
願您安息 永遠懷念您
N143給在天上依舊保有陽光靦腆笑容的老師
這一天實在來的太突然,我們都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
得知您即將開刀的前幾天,我特別回去和您聊聊天,您還笑笑的跟我說循環不好導致水腫,還親自按手腳給我看皮膚的回彈狀況,我還提醒老師您要保持身體健康,您還跟我說實驗室最近有好幾篇不錯文章產出,我還能拚院士呢!如今這些畫面都還停留在我的腦海中。
從進入老師的實驗室開始,就被老師充滿陽光又靦腆的笑容所吸引,老師話不多,斯斯文文的一條一條和我們討論著研究上的進展,而研究進行中總是想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無論是經費、檢體或是儀器上的供給,或是去學習不會的新方法、新技術,老師都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同時也鼓勵我們挑戰未知和不熟悉的領域,常常跟我們說「我們在跟全世界賽跑」帶領著我們前進。
老師身上充滿著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家的特色,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天生的演說家氣息,有上過老師的課或是聽過老師演講的人就知道,老師拿起麥克風時,那神采奕奕的表情,通俗易懂的故事和例子,由淺入深的內容,總是讓我們收穫滿滿。有趣的是,有時上課的時候和老師對上眼,老師又會恢復成靦腆的老師,給個笑容同時眼神趕快轉開。
老師跟我們說:「身為一位流行病學家,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建立一個可長可久、世代研究的人體生物資料庫。」他奉獻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來建置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為了下一代、為了將來、為了民眾的健康,希望能做點有意義的事。建置初期他親力親為的帶著我們去向民眾推廣、去拜託醫院讓我們設置收案駐站、到各大專院校醫院等去宣導資料庫的使用,有時候老師和我們抱怨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累得做這些事?為什麼不在辦公室就好呢?而且建置過程還有這麼多的阻礙和困難。但只要一想到資料庫建立的遠大目標,「我們要為國家做一個重要的好事,這是一個臺灣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建設」,「讓我們一起為公共衛生盡一份心力」就是這麼單純又崇高的理想,讓老師的信念如此的堅定和努力。
老師也非常貼心的關心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如同小太陽一樣,關懷、包容和照顧著大家,空閒時帶大家去郊遊爬山,和大家一起聚餐分享,聊聊八卦聊聊生活中的大小事,就像家人般簡單的分享,清淡卻又十分回甘。在卸下資料庫執行長一職時,老師特別跟我交代說,候維~~要幫他照顧好資料庫的每一個同仁,有機會也多幫幫實驗室的學長姊,我們這些人都是他的家人,他希望能永遠護著大家前進,不讓大家受了傷害和委屈。
在老師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幅畢卡索所描繪的唐吉訶德圖像,我還記得老師對我們說,唐吉訶德是一個築夢者,對夢想勇往直前,是非常專注地朝著自己所認定的方向前進,老師說他也是這樣在勉勵自己,「不論是我的研究工作;抑或參與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也都抱持著這種精神,如同國父,怎麼會知道自己需要革命11次才會成功呢?如果這件事情你覺得是對的,就一直做下去,總有成功的一天,雖然成功的時候,可能自己已經不在人世了,但為了這個理想,如果你真的覺得它很重要,那就值得投資一輩子。」
最後我們想要大聲的告訴您,能在您實驗室真的是太好了,謝謝老師一直以來的教導,您那溫暖陽光、靦腆自信的笑容,將永遠牢記我們心中。
親愛的老師,很幸運能夠來到N143 這個大家庭,從碩士班到出社會,ㄧ路走來,您給予無比的支持與關懷,常常也分享寶貴的建議,您接待處世溫和謙讓,是我們ㄧ直效法的榜樣,對我來說,您是溫暖的太陽,照亮溫暖著我們,很感恩我們的人生遇見您,願您在天堂ㄧ切安好!
沈老師之學生 鄭婷之
相信許多與會的同仁心裡對老師都有許多感激,我是沈老師實驗室的助理與學生熊嘉妮。分子流行病學的這個領域,感謝老師的春風化雨讓我有許多機會可加入這個領域,雖然我是助理,但老師一直以來都給予我們很大的空間與舞台,只要想去上課學習,老師全都支持。很多年前老師跟我說過,”讓我們一起為公共衛生盡一份心力”。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自老師領導大家建立資料庫,成為精準醫學的基石,我也一直並持著老師的這句話,一步一步跟隨著老師的腳步前行。如今,噩耗傳來,不僅心中相當錯愕與難過,更失落失去了一個領航者。
最後,我想跟老師說,能夠在您的實驗室向您學習,跟隨您的腳步。對我而言是最幸運的事。我也會繼續位公共衛生盡一份心力。
沈老師助理和學生 熊嘉妮
沈老師,在天堂的那邊過得好嗎?
憶起初次進入biobank的時候,您侃侃而談地介紹著由您一手創立的這項計畫,是如此地具學者風範。因為您努力勇往直前地推動,為biobank奠定紮實的基礎也為新世代的人體生物研究開啟新的篇章,能夠與您一起參與過這段意義非凡的時光,備感與有榮焉。
在biobank工作的這些年,您一直像長輩一樣關懷、包容、照顧我們,設身處地地為我們每個同仁著想。如七年前的那個冬天,您在中研院邀請我們一起唱遇見。您說,能遇見我們是最美麗的意外。而對我來說,曾經和您相遇亦是最美好的回憶。
謝謝您為我們以及全國人民的付出,雖然您已離開人世,但您的精神、風範及意志仍會永遠長存。
台北地區 研究護士 詹斯麟
台東駐站較偏遠,所以跟沈老師接觸的機會不多,除了訪員大會,就是老師駐站巡迴的時候。還記得剛進中心參加面試時,沈老師的關心與加油。當時除了驚訝之外,也覺得如果進入資料庫工作,一定會很幸福。因為沈老師總是面帶笑容、也會常常關心後輩。很遺憾得知老師離我們遠去,瞬間所有的回憶都浮現起來,心情很難過及悲傷。祝福老師在另一個世界可以過得很好。
這次4/3大地震,讓我們想起了多年前沈老師在東部地震後,親自來電駐站關心,同事們大家都很是驚訝跟感動,再次謝謝沈老師帶來沉穩、問暖的力量。
台東地區研究駐站 研究護士 楊書萍/劉宜芬/翁慧珊
老師,謝謝你的一路陪伴及帶領,你的溫暖及愛都點點滴滴的放在大家的心裡,對於你的離去大家都感到非常傷心及不捨,你的好會永遠存留在我們心中,你是我們最尊重的老師,也是我們最愛的老師,我們永遠緬懷你。
台南地區研究駐站 研究護士 侯心韻
沈老師的家屬、各位來賓、大家午安,我是台北醫學院藥學院長張偉嶠,當日得知沈老師的訊息,感到悲痛與懷念。記不太清楚當年如何與沈志陽老師相識,不過我記得第一次與沈老師近距離的互動是在2011年3月10日。當時我是一位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陽春助理教授,沒有什麼資源,隻身在南部,人生地不熟,微薄的2000元鐘點費竟斗膽邀請沈老師來高雄上課,想不到沈老師一口答應,不辭迢迢勞苦,而且一連上了幾個學期,這令我相當的感動。
2013年暑假,我開始擔任台北醫學大學藥物基因體學程主任,當時基因體學程教師不足,老師再次伸出援手,加入藥學院兼任師資,協助藥學院的基因體教學工作,這項工作持續了好幾年。不久,我開始編輯「未來的基因體醫療一書」,老師慷慨為這本書籍撰寫序文,給我許多鼓勵。2018年8月,沈老師卸任Taiwan Biobank執行長,他的無私與奉獻贏得許多人的尊重與信任,我寫給老師一首短詩: 有酒有肉有朋友,能哭能笑能幹架,此生豪氣。有得有失有堅持,能走能留能釋懷,終將豁然!老師回我: Dear偉嶠,我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能走能留能釋懷,終將豁然!
2019年10月,我邀請老師參與一場北醫舉辦的國際研討會,老師說他將進行一次心臟手術,預計休養三個月。沈老師康復後,我跟沈老師及褚侯維博士一起指導北醫藥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思毅,2021年12月我們的GWAS文章順利發表於PLos genetics,這是遺傳領域相當好的期刊,沈老師非常高興,寫了幾次email勉勵我,他說:我們科學家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儕的肯定! 他說:研究領域不進則退,我們身為學界一份子,能夠堅持做紮實研究的人不多,共勉之。他說:期待我們再次合作,有更好的成果 !
沈志陽老師紳士風度、君子氣息、他總是溫潤如玉,以禮待人,讓人感到如沐春風。回憶起沈老師的諄諄教誨勉勵,深感溫暖與榮幸! 於公,身為Taiwan Biobank基因體數據的使用者,身為台灣藥物基因學會理事長,我想跟沈老師致敬,致敬他為Taiwan Biobank竭盡心力,謝謝他帶領Taiwan Biobank走過最驕傲最榮耀最受到外界信任的一段時間。於私,我要再次謝謝沈老師,謝謝他十多年來對我的照顧,支持我的研究,支持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的教學,謝謝沈老師,我很懷念您。
研究成果
miR-622 Increases miR-30a Express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to Improve Metastasis and Chemoresistance in Huma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Cells
缺氧環境下,HIF-1α過度表現會激活上皮間質轉換(EMT)過程和活化自噬作用以促進癌進程發展。我們研究發現,在侵襲型MDA-MB-231乳癌细胞株中轉殖微核糖核酸miRNA-622 (miR-622)和miR-30a會抑制Snail、Slug和vimentin等EMT致癌蛋白表達、負調控自噬作用蛋白beclin 1、ATG5和LC3-II的活化,從而抑制乳癌細胞發生侵襲,轉移並增加對docetaxel藥物敏感性。本篇研究彰顯miRNAs協同作用,對侵襲性乳癌的治療策略給予新的詮釋。
-Cancers (Basel), Feb 03 (2024)
Genetic insights into carbohydrate sulfotransferase 8 and its impact on the immunotherapy efficacy of cancer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Biomarker
我們透過GWAS、 multi-omics以及基礎研究等策略,探討了SNP作為預測免疫治療可行性的可能性。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位於染色體19q13.11基因座的rs111308825位點,藉由調節醣蛋白硫酸轉移酵素CHST8基因的表達量,抑制了免疫細胞的活化和癌組織的浸潤,進而影響了免疫治療的效果。基於這項研究,我們探討了遺傳位點參與免疫檢查點的機制,並驗證了其作為預測乳癌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的潛力,有助於實現更精準的癌症治療。
-Cell Rep 43(1):113641 (2024)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f 386,000 Asian and European-ancestry women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breast cancer genetics
這篇研究利用亞洲和歐洲的乳癌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了17個新的乳癌風險基因區域,並用轉錄組關聯分析找出了137個可能的致癌基因。這些基因涉及多種信號傳導路徑,並顯示出不同的雌激素受體和種族差異。這項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乳癌遺傳學理解和新的生物學見解。
-Am J Hum Genet., 109:2185-2195 (2022)
Detecting Genetic Ancestry and Adaptation in the Taiwanese Han People
在本研究中,我們分析Taiwan Biobank的參與者,包含有台灣漢族族人共14401位。這些參與者已經完成全基因體單核甘酸變異的基因分型分析以及其中772位有全基因體定序資料。本研究檢测到四種具有不同地理分布的主要遗傳來源(包括北方漢人、東南亞漢人、具有某部分琉球語系的台灣漢人和與南島語系民族的遺傳血統),以及構成台灣漢族基因體的族群混合的特殊遺傳學特徵。這研究首次為台灣漢族人口的演化歷史和演化適應提供關鍵的訊息。
-Mol Biol Evol., 38(10):4149-4165 (2020)
A Functional Variant Near XCL1 Gene Improves Breast Cancer Survival via Promoting Cancer Immunity
台灣女性乳癌預後Biomarker
透過台灣女性乳癌患者的GWAS研究,我們成功定義出數個關鍵性乳癌易感受性的SNP位點。接著更進一步透過CRISPR等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探索了調控機制的運作。研究結果顯示,個體的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的調控與活化差異,是影響乳癌治療成效和預後的關鍵因素。因此,透過本研究建立具有生物意義的預後分子標記,達到夠有效的臨床預測目標。
-Int J Cancer 146(8):2182-2193 (2020)
Chk2-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XRCC1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promotes base excision repair
XRCC1調控與DNA修復機制
探討XRCC1 phosphorylation、SUMOylation、PARylation等轉譯後修飾機制如何調控鹼基配對修復,此外更進一步探索細胞進行DNA修復過程如何啟動DNA damage response進行損害控管維持基因體穩定性。
-EMBO J 27(23):3140-50 (2008)
-Carcinogenesis 36(8):832-40 (2015)
-Hum Mol Genet 27(13):2306-231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