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谷翱翔 緣強為您服務
台灣地狹人稠加上山區落雨後,因山區佔台灣面積的 3/2 以上,所以降雨的雨水很快就流入海洋,能留在平地的並不多。
而台灣的溪流又坡陡流急,很難延長上游降雨落下雨水的留置時間。
因此以往都在上游興建水庫,以攔住上游所降的雨水,這張圖,有很大一塊,是地下逕流,這也是現在的議題之一,但現在因為人口聚集在平原城市用水量高,台灣的用水主要仍以依賴颱風帶來的豐沛雨量為主,或是山區降雨流至河川引水。
加上台灣降雨也不平均,所以多年前就有人認為現今的都市建築,其實是很浪費難得降下的雨水的,像柏油路面完全把整個城市的地表給蓋住,降下的雨水完全無法收集就流入排水溝,而行道樹的樹穴也因施工的方便,先造路,鋪好水泥地後再留樹穴,樹穴下方也許都是施工所留下的廢料,其實不利於樹根伸展到土層深處去吸取水分,這張圖,中間的都市建築,水是直接流入海洋的,沒有經過回收,因此就有人提出,能改善現有的都市建設工法或結構,讓在都市降下的雨水可以經過回收收集再利用。
拒絕填海造地工程|台電規劃將基隆協和電廠燃油機組改建為天然氣機組,並以「填海造地」約18.6公頃的方式設置天然氣第四接收站(四接),此舉恐破壞海洋生態,造成7.4萬株珊瑚被活埋。
維護漁業生計|考量沿近海漁業資源仍處於過漁現象,因此,調整漁業結構(如漁船收購、獎勵休漁等)仍必須持續辦理,以有效減少漁船作業密度並紓解與漁業勞動力之不足。 保護棲地環境與漁業資源,並研訂各項保育措施管理規範。推動與鄰近國家漁業資源利用管理之合作,共享漁業資源,以維護我國漁民之漁撈作業權益。照顧漁民往往是政府持續推動產業發展的最大考慮因素之一,因此,在兼顧漁民生計、生態環境及產業競爭力的情形下,對未來養殖漁業發展必須朝資源合理利用與方向來推展。
多元發展海洋產業|從前幾年的輔導沿近海漁業朝觀光、休閒、娛樂等多元化發展,如建構漁港、漁村休閒環境,使其成為兼具漁業生活文化、精緻旅遊、假日休閒活動之景點外,近年政府逐步開放海釣場域,以及傳統漁業轉型娛樂漁船風潮,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休閒垂釣的運動領域,故友善垂釣概念的推廣,希望民眾建立正確的親海觀念也相當重要,在安全性及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能充分享受垂釣樂趣。
休閒垂釣產業被視為海洋遊憩的一環,成為「藍色經濟」發展概念的項目之一;而在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 14 項永續海洋項目裡,休閒垂釣產業也被視為是有效利用海洋資源的正向發展,成為各國致力推廣的休閒運度之一。
目前國內休閒垂釣市場正處於內需市場完善建立的轉型階段,休閒垂釣活動有助於人類跳脫過去漁業捕撈片面運用海洋資源的方式,從運動體驗的方式重新接觸海洋。未來休閒釣產業如何開放管理、健全制度的發展相當重要,同時也將成為各品牌持續精進的動能來源。
地方創生是國家當前重要政策,青年是在地推動地方創生政策不可或缺之主力,地方創生要落地深耕,亟需透過積極做法吸引青年留鄉或返鄉,透過青年活力能量,協助串聯建構在地網絡;同時,政府資源要到位挹注地方創生事業,讓地方產業有適當配套建設支持,才有機會吸引人口回流地方。
一、設置在地青年工作站
二、活化公有空間
三、建構分區輔導中心
四、成立專案辦公室
五、多元徵案
地方創生需要長期耕耘,需要更多支援系統相互協助,才能帶動有志青年走進地方,透過年輕能量之挹注及配套建設之精準落實,逐步改善地方發展體質,支持地方產業發展,激勵關聯產業投資,創造地方「工作」與「人」的良性循環。
團隊在推動計劃的同時,可以從經濟、文化、環境三方面如何永續去思考,建議參考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STC)目的地準則等國際性指標,並發展出能夠被市場需要的商業模式,加深人與土地的連結,更能夠讓地方或品牌長久運營。
何謂汙水用戶接管|將生活污水利用管線收集至污水處理廠處理的設施,這些設施叫做污水下水道。污水經過處理至符合環保標準後排放,將生活污水從用戶出水端接到巷道口的污水管線。
為改善環境衛生、提高居民生活品質並解決基隆市河川、 渠道及基隆港日趨嚴重的污染問題,積極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將都市計畫區內日常生活產生之污水,以管線收集至污水處理廠處理至符合放流水標準後排放。
汙水用戶接管處理流程|生活污水→用戶接管→分支管網→幹管→污水處理廠→符合環保標準排放。
依衛生下水道法規定,家戶污水排放管線工程在人民的私領域部份,應由用戶負責,1999年以後的建築物也都會預留家戶污水排放管線,但老舊社區、住宅則需另行施工。 未接受用戶管施工者,不得私接管線,亦不可毀損污水排放設施,將依有相關法規或刑法處罰,且接管工程費用約為2~3萬元/戶。
全市污水下水道系統依流域區分為基隆港流域的北港系統,及屬於基隆河流域的南河系統。北港系統集污區面積約3,637公頃,主要涵蓋中正、信義、仁愛、中山等行政區,污水收集至和平島水資源回收中心;南河系統集污區面積約3,983公頃,涵蓋安樂、七堵、暖暖等行政區,污水優先收集至六堵水資源回收中心,六堵水資源回收中心無法容納之超量污水再輸送至新北市八里水資源回收中心。
污水用戶接管使生活污水不再排入雨水溝,雨水溝不再發臭、蚊蟲不再叢生,居家環境品質得以提昇。
管制背景|近年來全國參考國外的空品淨區(Clean Zone)之概念,提出區域移動污染源管制之概念,希望達到減少移動污染源排放污染量。而本署於107年8月修正空氣污染防制法,新增第40條各級主管機關得視空氣品質需求及污染特性,因地制宜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實施移動污染源管制措施。其移動污染源管制措施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公告之。
管制現況|全國皆積極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並實施移動污染源管制措施。另現已公告之直轄市、縣(市)政府,為充分向社會大眾說明或提醒空氣品質維護區相關規定,將以標示、告示牌、宣傳海報、宣導會議等方式積極宣導,提醒車主進入全國之空氣品質維護區時應符合移動污染源管制措施規範始得進入。
於基隆終於於今年2022年開始1月1日正式實施「基隆市基隆港及其周邊道路空氣品質維護區」,未來將透過車牌辨識系統及路邊攔檢等稽查方式,加強進出基隆港之柴油大客貨車排煙檢測管制 。
凡95年9月30日以前出廠者應符合市府稽查日前6個月內經排煙檢測合格或取得環保機關核發之有效期限內柴油車自主管理標章,始可進入空氣品質維護區;未符合規定者,將依「空氣污染防制法」最高處6萬元罰鍰。
目前管制措施多為高污染車輛應取得自主管理標章或應有檢驗合格紀錄等措施,藉以提升車主環保意識。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係以車牌辨識系統進行科技執法,取締違規車輛,以有效節省人力與增加精確度。
未來管制方向|空氣品質維護區之立法精神主要為保護敏感族群(如中小學學童、醫療院所病患或高齡長者),以降低健康暴露風險及改善空氣品質,淵翔將持續推動與掌握本市劃設情形。
賦權教育審議會增加實質功能|
督促市府設置中長期計畫推動適性入學與在地就學|推動在地就學,希望在地學子留在基隆市就讀,市府可設置精英教育性質的高中職,提供資賦優異學生在地就學,希望未來高中職的質與量都能提升。
宣導「在地就學」概念、教育政策和未來發展趨勢,展現各高中職教育成果與學校特色,協助國中畢業生做最適性及正確的升學選擇。
注重特教生就學權利|資源班教師身負重擔,師生比常年失衡;近年來,教育部推動「融合教育」,將身心障礙學生安排於普通班級接受教育,以增進特教學生與普通生的社交互動。而若特教學生有特殊教育需求,則會在特定時段離班至分散式資源班接受個別化、彈性化課程。
回顧98年《特教法》修法時,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曾討論過特教師生比問題,並將分散式資源班師生比1:8納入附帶決議中。但附帶決議僅對行政機關有建議性質,並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十多年過去,仍未有地方政府落實,卻仍形同虛設,教師肩負的學生數超標狀況仍層出不窮。
一位特教教師負責八位特教學生,是教師與部分參與修法立委認定的服務量合理上限。但未能寫進中央法規,地方政府也未能執行立法的建議,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經費」。
倘若中央法規明定資源班師生比、限制班級人數上限,依現況老師大多「超載」的情形,各校勢必需要增班、也就需增聘教師。但隨之增加的師資員額、費用,地方政府會希望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承諾給予補助。
短期目標為落實1:8師生比 盼保障特教生受教權
各縣市特教師生比長期無法達到《特教法》附帶決議中的要求,望教育部落實1:8師生比,以減輕特教教師的負擔。
除了透過修訂《特教法》降低師生比,部分特教教師認為透過數字上的規範,減低教師需面對的學生數量,效果相當有限。若要減輕特教教師的壓力,應在調配師生比時,納入學生障別、程度、需求等多重因素。若要減輕特教教師工作負擔,還須回頭從教師的工作量檢視。隨著近年來大眾對於特教學生的受教權意識抬頭,特教教師的工作也逐漸細緻化,無形中增加教師許多負擔。
「教育本來就不是要拿成本效益來看,教育的效益不該用錢來衡量。」
盼國教署與地方政府別再以「經費不足」,作為師資員額無法擴增的藉口。在大眾關注特教學生權益之際,特教教師的工作困境同樣需被重視,否則特教學生的受教權,也將難以提升。
2020中正區第一條「標線型人行專用道」誕生,緣強團隊於今日(10)辦理中船路112巷會勘,邀集基隆市交通處、基隆市警察局第二分局、基隆市警察局交通隊、基隆市中正區公所、基隆市入船里郭蒼成里長等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會勘。
中船路112巷因路邊多有車輛違停以致路幅顯得狹小,且因無設置人行道,故常常形成行人與車爭道之險象環生畫面。
此次會勘原先希望能在此路段設行人穿越道,但經討論後因無適當位置空間,故決議於中船路112巷4號至26號劃設「標線型人行專用道」,讓行人在路上有保障,也請警局同仁加強巡邏,以利改善路邊違停狀況。
緣強團隊致力於推動人本交通,茲因現行道路汽、機車與行人、自行車之動線及使用空間衝突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又以行人相對弱勢,故淵翔希望能針對基隆市各不同之用路需求,有效推動「標線型人行專用道」之設置,相對也希望市府同仁能共同討論相關配套措施,除推動行人安全通行空間外,也保障原先用路人之權益,以達到以人為本交通建設。
以人為本交通建設為全球化時代的必備條件
起先台灣的道路設計思維,是「以車為本」的,道路越寬越好、能劃越多車道越好、能安插越多路邊停車格越好,還要預留路側空間,以便汽車與機車可臨時停車,故在此淵翔鄭重呼籲若您發現您所在的場域非常不利行人、行動不便者、孩童行走,請您一定要告訴我們!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淵翔來幫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