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需要一個透明容器,塑膠、壓克力、玻璃等,只要可以讓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線進入到容器內都是可以使用的材料。但因為生態瓶的壽命可以是使用「年」來計算,一般塑膠製品除了不耐刮,長時間曝曬後也會氧化、變黃,因此玻璃瓶是較為適合的材料。
除了容器,還需要介質資材、植物、工具等,讓我們一一認識吧!
我們選用材料必須要考量使用期限、耐久度、發霉可能、重量等基本因素。
底部-儲水層:只要是粗顆粒、塊狀等材料,可以構成空隙空間的任何資材都可以使用,但需要考量上述等因素,因次「發泡煉石」是綜合評估後的最佳的選擇。不同的粗細顆粒可以對應各種大小生態瓶,也因為重量輕,不用擔心生態瓶會過重的問題。
中間-過濾層:水可以流過、有過濾作用的材料都可以使用,細沙、生物炭(木炭、竹炭、稻穀炭等)、水苔,或是人造的棉花、紗布,都可以當作過濾材料使用。至於要使用哪一種,美觀也是納入考量的因素之一。
頂部-介質層:「介質」只是一個統稱,是透過某些元素達到某個目的,而此層的作用就是讓植物長根的目的,因此材料的選擇就會因不同的植物種類需求而有所改變。
*建議先至「生態瓶的概念」了解原理。
取得植物可以簡單分成下列幾種:
一、實體園藝店購買——最有保障的方式。優點是可以親手、親眼選擇,觀察植物是否健康、有病蟲害等,也有非常多植株可以選擇;缺點是需要花時間逛、跑一趟現場。
二、線上商城購買——最省時間的方式。優點是節省非常多時間與精力,只需要花幾秒鐘動動手指就可以購買自己心愛的植物;缺點是無法親自篩選,可能會夾雜某些病蟲害,或是買到不健康的植株,反而又要花時間退貨或與賣家溝通。(*但評價系統的存在會讓此種情況幾乎不會出現)
三、自行採集——需要相對的知識背景。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山採,不要破壞原本的自然環境,且山採的植物帶回平地後存活率也微乎其微,沒有任何好處!建議至平地的人工環境,如:公園、學校等綠地,並「少量採集」,讓植物可以自己慢慢恢復。
*植物介紹歡迎至「關於植物」了解更詳細的解說。
生態瓶需要的工具非常簡單,其實只要一雙筷子、一個裝水的容器就可以完成囉!
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鑷子是生態瓶的最佳幫手,可以輕鬆伸入狹窄的瓶口,更可以做到精密的操作。
都準備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製作你的生態瓶啦!
我們也會分享製作過程或是問題解學的方式,也歡迎到我們經營的社群軟體逛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