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照顧,注意三大基本要素
「陽光、空氣、水份」
苔蘚通常生長在樹蔭、水溝等相對陰暗處,建議放置在有明亮的散射光處;若放置窗邊,注意陽光不要直射超過兩小時,避免苔蘚曬傷,適當遮陰是必須的。
若放置在室內,必須為苔蘚照燈補光,綠色植物都必須行光合作用,若沒有光,苔蘚會漸漸失去活力唷!
懶人包
窗邊-太陽直射2小時;散射1天
室內-需照光8小時以上 (桌上型檯燈最佳)
一般人覺得舒適的環境,苔蘚也喜歡,例如涼爽的樹蔭下、有遮陽的露臺...等,適當的通風是最好的。
但大多放置生態瓶的空間濕度都不夠,因此才需要加蓋維持濕度,大約每周打開蓋子通風數次,同時也要注意陽光照射所帶來的輻射熱,建議溫度15~25℃。
懶人包
窗邊-可用手摸瓶身,不可超過手掌溫度
室內-人覺得舒適的溫度即可
苔蘚沒有像是一般植物運輸水分的維管束,因此維持高濕度的空氣對生態瓶中的苔蘚來說很重要。
苔蘚是陸地植物,可放入水中的是馴化過後的物種,一般苔蘚不能泡水,所以加蓋的方式是維持濕度的好方法,但若發現太濕就需要打開通風乾燥一至三天。
懶人包
窗邊-蒸散作用強烈,注意悶熱
室內-注意苔蘚健康度及真菌狀況,每天開蓋至少3小時
觀察介質層的溼度狀況,「些微潮濕,且黏在玻璃面上,但又有些許空隙」的情況最為理想
過多的水會將介質中的空氣擠出,等於是將植物泡在水中,因此植物會無法呼吸,導致植物因此窒息死亡或是爛根!
植物在微微潮濕的環境,可以捕捉到水以及空氣,交互作用下是最適合生長的環境,如同「悶根、悶養」的原理相同。
只有介質顆粒內部有些微水氣,不足以提供給植物所需,因此植物會長期處於缺水狀態,導致植物乾枯渴死唷~
在高濕度的空間中,真菌很容易趁虛而入,加上苔蘚若尚未適應瓶內的環境,就會造成瓶內出現菌絲的狀況。但其實只要為苔蘚營造適當的照顧環境,真菌會慢慢被平衡掉唷。且部分真菌與苔蘚是互利共生的關係,並不會影響到生長,可以多多觀察苔蘚的健康度再決定移除。
但若講求美觀為主的話,可用棉花棒輕輕沾除,或是視情況將苔蘚取出清洗,再重新放回生態瓶中,但此方法建議在黴菌已經擴散成災的情況時才採用,因為苔蘚需要重新扎根、生長與適應。
生態瓶中搭配的小植物,如藍卷柏、網紋草、迷你薜荔等,若發現漸漸枯萎乾掉,可以直接取出。
另外,也可以將枯萎的植物剪碎後在放入瓶中,讓養分重新分解到生態瓶當中。
在整理的同時,可以使用面紙或是棉花棒,用筷子或是鑷子固定,擦拭瓶內玻璃表面的汙垢,讓玻璃瓶保持乾淨與美觀。
若瓶中的苔蘚呈現黑色,代表苔蘚可能在過於潮濕的環境,可先觀察瓶內是否有過多的水分,並使用紙巾、滴管將多餘的水吸出。
瓶中的水建議使用過濾水,自來水中的礦物質會在玻璃壁上產生水垢,長期下來苔蘚末端也會產生不好看的結晶,影響生長。
加水時從玻璃壁邊留下,讓苔蘚表面保持乾燥,也可以降低變黑的情況發生。水量建議將赤玉土澆到微濕即可;若要出遠門,最多至下方儲水層填至5分滿即可。
若帶回家後發現瓶內的石頭或模型有輕微位移,可使用筷子或鑷子自行調整位置。
若是不小心傾倒或打翻,可將所有內容物裝進玻璃瓶內,並盡量保持現況完整,上粉絲專業查詢下次出攤地點,在當天把打翻的生態瓶交給老闆,老闆會盡量幫您修復成原本的樣子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