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貨櫃養殖法
黑水虻究竟是什麼?黑水虻是一種雙翅目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蟲,其幼蟲在自然界以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為食,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分解,牠的幼蟲是很好的蛋白質,可以餵食給雞豬等動物,徹底完成生態循環。黑水虻是種非常特殊的昆蟲,可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廚餘或農業廢棄物,既不會騷擾動物,也不會危害農作物。黑水虻幼蟲的生命週期大約十八天,之後會結蛹、羽化、蛻變成成蟲。幼蟲喜歡躲在腐植土裡,成蟲卻喜歡陽光。根據研究,一公克黑水虻的卵,長大成蟲過程可以處理八公斤左右的廚餘,國外研究發現,牠體內有種天然的抗生肽,可以抵禦細菌,至今沒有傳播病菌的紀錄。台灣每天產生兩千公噸的廚餘,大部分進了焚化爐,只有少部分廚餘,用來養豬或做堆肥,然而不論是養豬或堆肥,都面臨狀況。養豬方面,用廚餘餵食可能有產生變性蛋白(導致狂牛病病源)的疑慮;而在堆肥方面,由於廚餘腐熟時間長達兩個月,需要足夠空間處理,場地難覓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另外,禽畜糞或高油脂的食物做堆肥也可能因為鹽分或油脂過高,反而對土壤不利。從2011年開始,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就開始研究黑水虻,一開始是為了解決牛糞的問題。目前畜試所新竹分所的黑水虻,每天大約可以處理一公噸的乳牛糞,用黑水虻來處理禽畜糞,蟲體可以做飼料,而它的排泄物烘乾之後沒有氣味,可做成各種有機肥。現在黑水虻也開始進軍校園,替校園解決廚餘問題。嘉義縣民和國小生態豐富,校園裡復育各種蝴蝶和竹節蟲。小學生每天觀察,對校園裡的昆蟲如數家珍。從2017年開始,民和國小屋頂建置了魚菜共生系統,每天營養午餐的廚餘,也有了新去處。邑米社區大學的義工發現,黑水虻消化廚餘後剩下的液體,用來澆青菜或果樹,還有驅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