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牙醫學會 2021
BioHPP支柱於美觀區單顆植體手術立即負載牙冠的應用
BioHPP支柱於美觀區單顆植體手術立即負載牙冠的應用
BioHPP支柱於美觀區單顆植體手術立即負載牙冠的應用
陳殿冠▲(Chen T K)
台中羅馬牙醫診所
【摘要】
前牙美觀區的植體,一直都有術後軟硬組織萎縮而影響美觀的挑戰,本報告闡述以應用 PEEK(常應用於椎間盤或膝關節)強化後的生物相容暨高表現性聚合體 BioHPP (Biocompatible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作為植體用支柱,來完成這樣的治療,並避免軟、硬組織萎縮而得到理想的美觀結果。在上顎單顆前牙的植體手術中,立即裝置 BioHPP 支柱,又立即裝置暫用性的牙冠,以一次門診手術同時完成植牙第一階加第二階手術;此後再無其他手術進行,在裝置永久牙冠之後,再追蹤近一年,可見到硬組織與軟組織皆有理想的表現,而於初診當日顯已萎縮殆盡的齒間乳頭則重新豐厚的長出,並完全遮蔽了剛裝置永久牙冠時的齒間黑色三角空間。BioHPP 支柱兼具有氧化鋯支柱的白底美觀性,以及鈦合金支柱的生物相容性,可提供為植體用支柱的一個選擇。而基於 BioHPP 支柱的耐震以分散咬合力的特性,來執行以一次門診手術即完成植體第一階暨第二階手術,在本病歷中則顯現出,術後當日依然可維持外貌美觀,以及在治療後軟硬組織皆有正成長的結果。
【治療前的患者主訴與診斷】
二十八歲男性,#21 牙冠斷裂已半年,詢問植體贋復的可行性。無全身性的病史,#21 兩鄰接面齒間乳頭已喪失。(Fig 01 & Fig 02)
【治療計畫】
於一次性的手術門診中,在拔除 #21 殘根後,立即合併執行第一階手術—植體植入,與第二階手術—接上植體用支柱,並於支柱上立即裝置暫用性的牙冠。採用 3.5/16 mm narrow Blue-SKY/Bredent 植體和 BioHPP/Bredent 支柱。
【手術過程與手術設計】
Oct-12-2019 第一階手術+第二階手術+暫用性牙冠
1. 拔除 #21 殘根。 Extraction of #21 (Fig 03 & Fig 04)
2. 以牙齦分離器將 #21處的唇側牙齦與齒槽骨撥分開,而做成一個如同口袋狀的空間,範圍擴至兩鄰接牙的遠心端,如同Fig 05 所示的設計範圍。
3. 植體植入的路徑,並非從原來 #21 的牙根尖所在的齒槽骨往下鑽入,而是在該齒槽底端偏顎側的斜坡上,另鑽一個很接近原牙根尖處的開口,然後以想像盡量平行但實際會略偏顎側的角度,鑽出一個新的植體植入的路徑,這一路徑會與原 #21 拔除路徑,呈現略偏顎側的角度,如同Fig 06 所示。
4. 依著 Fig 06 所示的設計,完成最後的 3.5/16 mm植體植入路徑,可目視到在 #21 齒槽處有兩孔,靠唇側的孔是原 #21 根尖的所在處,而靠顎側的孔即是新鑽出的植體植入路徑(Fig 07-1 & Fig 07-2)。
5. 將 3.5/16 mm narrow Blue SKY-Bredent 的植體 (Fig 08) 植入靠顎側的孔(如 Fig 07-2 所示的紅色入口),直至植體上緣平台與唇側骨壁的頂端邊緣齊平(iso-crestal),而植入完成時的扭力達 40 牛頓釐米 (Fig 09)。目視可見,植體與唇側骨之間留有寬約 3.5 mm 的空間。(Fig 10)
6. 測得植體穩定度商數 (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 數植為 67,而一般認為數值若在 55 以上即可做立即負載。
7. 確定可立即負載後,接著做第二階手術。BioHPP 支柱有 0° 與 15° 兩種角度(Fig 12),而為了補償如 Fig 06 所造成的角度偏差,於是選擇 15°/small(Bredent/Germany) 以最恰當的角度(內六枚花瓣套接,在六個置入角度中挑選最佳者)置入植體中,在目視確認 BioHPP 支柱與兩鄰接牙齒形成一個和諧的排列後(Fig 13, Fig 14-1),就將隨附內建的螺絲鎖上扭力至 25 Nt-cm(Fig 14-2)。
8. 備妥適當裁切好(一個長方形連著一個圓形的剪紙狀態)的膠原蛋白再生膜,與骨再生移植充填物 Grafton/Medtronic (Fig-15),將再生膜依著 Fig 05 設計所撥出的口袋,將長方形的剪紙全部平行填入,而露出圓形的剪紙在口袋外,這個填入的再生膜是介於牙齦與唇側骨之間(Fig 16-2);接著,把 Grafton 逐量填入植體與唇側骨的縫隙中,直至與唇側骨的頂端齊平為止(Fig 16-1, Fig 16-2),再把露出的圓形剪紙,中間打洞(也可在剪裁時就已打洞),然後蓋穿過整個 BioHPP 支柱,也將整個骨再生移植充填物封住(Fig 16-3),其剖面結構如 Fig 16-4 所示。
9. 以 PTFE 4/0縫合傷口。 Sutures with PTFE 4/0. (Fig 17)
10. 裝上PMMA暫用性的牙冠。至此,從拔牙起,歷經第一階手術/植體植入、第二階手術/BioHPP支柱裝載入植體中並鎖上至永久負載扭力,以至於暫用性牙冠裝載完成,共歷時約九十分鐘,並以一次門診完成(Fig 18)。
July-14-2020 術後九個月回診為製換永久牙冠
11. 經過上述手術門診九個月後,患者回診。患者的口腔衛生不佳,可見到牙菌斑在所有牙齒的齒頸部與牙齒鄰接面都到處堆積,但環繞著 BioHPP 支柱的牙齦卻生長飽滿,並向唇側面鼓起,顯示其下的硬組織有不錯的骨整合與支撐(Fig 19)。
12. 把 BioHPP 支柱當作天然牙,來車牙、排齦、印模,然後交付牙科技師,做出一顆氧化鋯的全鋯牙冠(Fig 20-1, Fig 20-2, Fig 21)。
July-30-2020 永久牙冠完成交付
13. 這一天,是永久牙冠的完成交付日。在永久牙冠黏著於原 #21 位置的 BioHPP 支柱之前,已交代患者把口腔衛生狀況改善,此時可以從咬合面清楚看到, BioHPP 支柱與環繞的牙齦有緊密的結合,而牙齦溝邊緣飽滿,且支柱所在的唇側面牙齦隆起,顯現軟、硬組織在手術日的九個月後,都已呈現理想的預後(Fig 22)。
14. 把全鋯牙冠黏著於原 #21 位置的 BioHPP 支柱上,可見到該牙冠與兩鄰接牙齒之間,完全不見齒間乳頭,而留下兩個明顯的黑色三角空間(Fig 23-1),其X光影像則顯示並無任何異狀(Fig 23-2)。
May-06-2021 術後18個月後 / 永久牙冠黏著9個月後的回診追蹤
15. 在術後 18 個月,亦即永久全鋯牙冠黏著交付後 9 個月,患者回診追蹤,顯現其口腔衛生狀況不佳,牙菌斑滿布於齒間並環繞於齒頸部,但 #21 兩鄰接面的齒間乳頭已飽滿的長出,並充滿了整個齒間縫隙,完全看不見 9 個月前那樣的黑色三角空間;而在 #21 的唇側牙脊面,可見到鼓起飽滿的狀態,與對稱的 #11 唇側牙脊面的天然飽滿狀態,無分軒輊(Fig 24-1)。值得一提的是,在 18 個月前的那一次「第一階植體植入加第二階裝上 BioHPP 支柱的合併單診手術」之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軟、硬組織移植手術,而前述的單診手術也不曾使用過鈦網架或骨釘,來幫助牙脊與牙齦的成形,一切只是讓骨頭與牙齦自然的長成天然牙應有的型態(Fig 24-2)。
16. 從X光片可見到,在植體植入18 個月後,植體周圍的齒槽骨長得很好,而且骨整合狀況也不錯,這都也促成了 #21 的唇側牙脊面與牙齦可以呈現鼓起飽滿的自然狀態,而這一切似乎都不受到患者本人口腔衛生狀況長期不良的影響(Fig 24-3)。
【討論與結論】
1. 關於植體的相關手術,每多一次的切開軟組織讓齒槽骨曝露出來,就容易讓植體周圍齒槽骨的高度多一次的退縮,因此,本病歷報告以合併第一階、第二階手術,且不再另外進行其它診次的軟、硬組織移植手術,其目的便是盡量讓齒槽骨保持在穩定的軟組織覆蓋下,安穩地進行牙床豐隆度復原,與植體的骨整合。這樣的兩階手術合併單診治療,除了可讓患者不需要多診手術之苦外,也可讓患者在這唯一的一次手術當下,就可用所裝上的牙冠支柱,立刻套上暫用性的牙冠而恢復美觀,以度過所有的骨整合等待時期(Fig 18)。
2. 植體若接出牙冠,因不具有天然牙的牙周韌帶所帶來的緩衝性,而常被認為會影響到骨整合,所以也就不立即接出支柱,以致無法立刻裝上暫用性的牙冠。聚醚醚酮 PEEK 應用於椎間盤或膝關節的醫療置換已歷四十年,其特性便是在於具有生物相容性之外,也兼具有一定的緩衝性,而生物相容高表現聚醚醚酮 BioHPP(Biocompatible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是以前述 PEEK 再加上 30% 瓷填體 (ceramic fillers) 所製成以符合口腔咬合負載的需要;於是 BioHPP 支柱所具有的緩衝性,可提供類比牙周韌帶的咬合力緩衝功能,在本病歷報告中,當 ISQ(植體穩定度商數)數植客觀呈現可立即負載後,便應用於兩階手術合併單診完成治療。
3. 除了在 #21 的唇側牙脊面,以牙齦分離器將唇側牙齦與齒槽骨撥分開,做成一個口袋(Fig 05),而範圍擴至兩鄰接牙的遠心端之外,整個手術並未再對軟組織做任何切開動作,其目的乃是做最低狀態的唇側美觀面傷害,以利將來整體的美觀回復。而前述口袋可將整片膠原蛋白再生膜完全固定住(也不用再釘上任何骨釘)(Fig 16-2),如此一來,良好的固定性,會讓覆蓋的穩定性良好,以至其下所延伸覆蓋的骨再生移植充填物,能穩定復原(Fig 16-4)。
4. 在我們亞洲東方人的病例中,前牙拔除後,其唇側的齒槽骨壁通常很薄(Fig 07-1),不宜以原殘根的拔牙路徑當作植體植入路徑,以致將來唇側的骨壁萎縮而讓植體曝露出來。而亞洲東方人前牙區的咬合面牙脊平台一般也是窄小的,致使植體植入路徑很難以原拔牙路徑做依據,略推移向顎側來平行鑽下;因此,由原拔牙開口伸入鑽頭,但鑽入點位於偏顎側的齒槽斜坡上,且盡量靠近原牙根尖所在的骨凹陷處,而鑽入路徑要盡量想像著平行於原拔牙路徑,這樣所完成的植體植入路徑,還是會與牙齒拔除路徑形成一個小的角度(Fig 06),但會讓置入的植體與唇側骨壁之間,形成一個理想的寬大空間,用以填入足夠而飽滿的骨再生移植充填物(Fig 10, Fig 16-1)。前述的角度偏差,用 15° 的 BioHPP 支柱加以補償(Fig 12, Fig 14-1),若偏差的角度大於 15°,其實還可透過修磨 BioHPP 支柱來修正,而這個動作也是易於達成的(Fig 20-1)。
5. #21 拔除後的唇側骨壁雖然很薄(Fig 07-1),但卻是患者自身所有且具有供血的組織,在搭配了前述牙齦下口袋嵌入膠原蛋白再生膜,然後再覆蓋住寬厚的骨再生移植充填物之後,仍然具有很穩定的包覆成型與保護效果,提供其下方的骨再生與骨整合的穩定環境(Fig 16-3, Fig 16-4),也因此,多重的鈦網架固定與取出手術也就不需要了(Fig 24-2)。
6. 本病例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長期不佳,每次來門診都是牙菌斑滿布於牙周的狀況,但是在裝置永久牙冠 9 個月之後回診時,發現之前 #21 兩鄰接面原本不存在的齒間乳頭,在9 個月內全都長滿而填塞了整個齒間縫隙,使得 #21 永久牙冠交付當日所見到的兩鄰接面黑色三角空間,至此不復見而完全改善。由本報告臨床照片記錄回顧,發現本患者的牙菌斑雖到處堆積,但在 BioHPP 支柱處就是少見(Fig 19, Fig 24-1),推估也許是 BioHPP 同時具有生物相容性與表面細緻性所致。BioHPP 的表面細緻性(surface roughness)為 0.05μm,牙菌斑難以在這麼平滑的表面堆積,以致於BioHPP 的周圍不易有細菌生長,也就未對齒間乳頭的重新長出造成干擾。
7. 本患者的 #11 唇側面是舊有已變色黯沉的複合樹脂填補面,#22 則是本色偏黯黃但多處去鈣化的天然牙,以致本病例的主角 #21 永久牙冠的比色難以抉擇(Fig 19)。經與患者溝通商定,最後以 Vita-A2 比色的全鋯牙冠,來做為 #21 的永久牙冠,患者自己會在日後經濟狀況許可後,以這個比色與材料為參考,來做其他牙齒的後續美觀改善治療(Fig 23-1)。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1. Markovic A, Calvo-Guirado JL, Lazic Z, Gomez-Moreno G, Calasan D, Guardia J, et al. Evaluation of Primary Stability of Self-Tapping and Non-Self-Tapping Dental Implants. A 12-Week Clinical Study. Clinical implant dentistry and related research 2011 Dec 15.
2. Frau Candida Sturz. Effect of different chair-side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on dental restorative materials with respect to contact angles and surface roughness. Uniklinik Koeln-Vorklinische-Zahnheikunde. 20.01.2014.
3. Sebastian Bauer, Marlis Eichberger, Bogna Stawarczyk, Retentionskraefte von Teilprothesenklammern aus PEEK-basierten kunststoffen. Ludwig-Maximillian Universitaet Muenchen-Poliklinik fuer Zahnaerztliche Prothetic. 08.05.2014.
4. Priv.-Doz. Dr. Dipl.-Ing. (FH) Martin Rosentritt, Prof. Dr. Carola Kolbeck. Versuch zur Ueberpruefung der AbzugSkraefte zwischen Abutment (Titan, BioHPP) und Kaeppchen (ZrO2 BioHPP) mit 4°/ 8° Konus-winkeln zur Verifizierung verschiedener Zemente. Universitaetsklinikum Regensburg-Poliklinik fuer Zahnaerztliche Prothetik. 01.07.2014.
5. Professor Lars Sennerby. 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for Implant Stability Measurements, INTEGRATION DIAGNOSTICS UPDATE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