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座標120E17'00",22N38'00",2017的旅客流量高達33,436,264人,有人在這裡流連忘返,有人只有一眼之緣,而他們所注視的,是高雄的哪一面?每一個標註於此的#hashtag,是形式上的習慣,還是真正的有感而發?成為熱門景點的同時,記憶刻痕是否也隨之被打入冷宮?高雄所展示於人的「面向」,卻同時也是它要「面對」的傷疤——兩面:高雄的美麗與哀愁。

  • 面:本質 / 表相 —— 灰灰基地美術館



灰灰基地美術館,成立於2017年3月,座落於容易抵達的新崛江巷弄間,以展覽形式為毛孩子募集罐頭乾糧,創作環境與愛護生命兩者兼具,在小小的空間,發揮大大的力量。

但社群媒體上查詢#灰灰基地美術館,不少貼文只寫到:「ig熱點」、「一日文青」,更多人根本不清楚裡面到底在幹嘛,而只是單純拍照打卡,視其內涵不見,造成其創立的目的形同虛設。不僅僅是灰灰基地美術館,這樣的現象已經遍佈高雄的各大景點。


  • 面:失落 / 重回 —— 高雄眾生言

對於這樣的現象,訪談了生活在高雄的人,詢問他們的想法。


其中一位大學生提到:「高雄有點壞掉了,因為不少的走文青風格景點陸續設立,來到高雄的人多了,錢也多了,但大多數的人只看到表面,卻從未見著背後的文化或意義,只是拍照打卡根本一點必要也沒有。」


進行田野調查多年的國立中山大學杜佳倫教授,在談到文創的時候也頗有感概,似乎普遍人們對此的定義,只是購買精心設計的產品而促進觀光產業的營利,卻並不在意土地本身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然而深刻了解地方脈絡才是最核心的價值,同時找出脈絡中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藉此將前人的精神傳遞下去。因此與景點的初次接觸,在透過文史哲工作者的引導之下,才有可能真實地靠近這個地方的「根」。


  • 面:模糊 / 聚焦 —— 無關書店


無關書店是位在駁二的一所特色書店,解構一般書店的既定印象,做空間的打破再造,店內全黑環境只留照明書本的微弱燈光,希望人們面對自我本質而閱讀,無關他人,關於你自己。

「我覺得政府還是有著文創不能大量營利的心態。」店長認為,政府政策會影響他們的商業模式,例如舉辦市集確實會帶來人流,但市集的人潮不一定會進入啇家,這不僅會造成他們經營上的兩難,更使得真正有想法的文創工作者難以生存。

圖片來源:無關書店fb專頁

對比之下,在外國政府會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店長在倫敦求學的時候,觀察到政府會透過倫敦設計節帶領潮流風向,而一整年就是以這樣的潮流在推行,大家會有方法回收利益,但台灣就是默默舉辦了一個展然後消失,倫敦的政府機構是真的會找回本地的設計師,這樣子才會整體有效益,相輔相成。


「雖然我們曾設計出世界最美書店,可是後來的書店也開得很誇張,每一間都華麗,但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大家都只是拍照打卡。」,這是讓無關書店設計成全黑的原因之一,做一個看不到空間的書店,反而可以把焦點放在書上。在一個連自己的臉都看不清的地方,讓人跟人的距離更接近,可能就是因為我不認識你,我更願意跟你說心裏話,可以有實體的體驗,又能跟這間店保持距離。


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背道而馳,無關書店成功解決書本不被重視的問題,重新定義真實,卻又能趕上趨勢,吸引大眾好奇的目光,在泛濫的文創產業中擁有獨樹一幟的地位,能夠成為高雄其他景點的借镜。

  • 兩面 —— 高雄的美麗與哀愁

現今觀光的興起,人們在遊玩的路途上,往往只將景點作為照片的陪襯背景,而忽略了躲藏在一花一木、一磚一瓦的細節,於是便錯失了與土地深入連結的「門票」。在此情形下文化即面臨式微的衝擊,即使不斷針對相關產品去推陳出新,可是其所造成的風潮是一時的,等熱度退卻之後,又陷入乏人問津的窘境。如何從中找出平衡點,並創造互利共生的局面是我們這一代要積極面對的。

圖片來源:駁二藝術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