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海風入新港--走近棧貳文化圈

提到高雄,總離不開「港口」二字,港口文化可説是造就現今高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從前臺灣第一貿易大港的頭銜,帶給這個城市繁榮和光輝;時光匆匆如流水滑過,高雄港的船隻來來往往,商鋪發展升級,人群熙來攘往,這之中的風風雨雨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卻也改變了許多。從曾經的繁華喧囂到如今的沉靜轉型,高雄這座港口城市,在景色風情愈發美麗的同時,也難以避免改變帶來的哀愁。

走近棧貳庫,瞭解興與衰

棧貳庫位於高雄港二號碼頭,是日治時期創建的小型儲存倉庫。上世紀50年代,棧貳庫擴建為容納量大增的新式倉庫,成為高雄港重要的儲存空間之一。然而,上世紀70年代高雄港口逐步發展為貨櫃化作業,散裝倉儲走向沒落,棧貳庫也逐步破敗,不復輝煌。

本世紀初,政府決定開發棧貳庫一帶的港區空間,向海岸文化觀光業發展,同時仿照三藩市「漁人碼頭」的開發經驗,將「棧貳庫」更名為「漁人碼頭」。此後,棧貳庫逐步向文化觀光方向發展。

2017年,港務公司與市政府合作,提出歷史建築再利用計畫,以尊重歷史文化為前提,保存棧貳庫的遺留港口元素,恢復「棧貳庫」名稱並修復倉庫群,同時以「職人・台灣」為中心線,引進許多與文創、展覽、餐飲觀光業相關的在地商家,進一步豐富了棧貳庫的在地文化元素。2018年,面貌煥然一新的棧貳庫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如今的棧貳庫,外觀仍然是最簡單樸素的水泥面,建築上的鋼架也毫無修飾,似乎和從前的倉庫並沒有什麼區別;然而棧貳庫的內裡,早已經脫胎換骨,成為文化、創意和商業的載體。從最初平平無奇的儲存倉庫,到後來的「漁人碼頭」翻版,再到如今充滿高雄特色的「棧貳庫」文創園區,棧貳庫始終是高雄水岸發展的見證者。港口的興衰與轉型,文化產業的進步和自信,都與棧貳庫息息相關。

圖南未可料,變化業已行

未消散的粘濕雨氣,路邊的熱帶樹木,規整的港務大樓,隔街沉靜的高雄港,這便是陳小姐工作的地方。齊耳短髮娃娃臉,著一身俐落西服,陳小姐雖面相稍嫩,但言語簡潔,一舉一動透露著乾練。說明來意後,我們入座採訪。

陳小姐先為我們介紹了港務局的基本工作。港務局分行政、營運兩部分,現航港局負責行政,港務公司負責營運。陳小姐所在的科屬港務公司,主管港區安全,港口巡查、港口作業、交通船的進出都與他們科相關。

遊覽棧二附近高雄港,我們發現港內雖然少見貨船身影,但仍有較多船隻停泊,有的是商用遊船,有的是小型工作船,還有大型拖船。其實這些船隻也有分別,陳小姐告訴我們,小型工作船中有些歸屬員警署,有些歸屬海關,有些是民間補給船,而客輪由市政府經營,是遊港項目之一。在船隻的營運上,港務公司採取了政企合作的模式,把部分利潤下放民間。

談及近些年高雄港的轉變,陳小姐提到,因部分碼頭轉為文創區,入港船隻有所減少,為保證一港口文創區的正常運行,他們還需將大量船隻引向二港口。花費人力物力管理文創區,承擔船隻縮減的後果,同時要完成政府規定的貨櫃量,這種轉變實際上對港務公司不利。

雖然承認文創區能帶動高雄旅遊業的發展,也能讓市民更瞭解高雄港的歷史,但陳小姐指出,港務公司之前做過估算,即使棧二庫持續經營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夠將改造它時的高額費用收回。從這個角度來看,高雄港從純商港向文創區的轉變,更像是一個便民工程,其商業價值仍需進一步評估。

回程時,高雄港的濕氣仍未退散。貨輪的鳴笛消失於耳,琳琅的商品映入眼簾,轉變真的是好事嗎?靜默的海水難以告訴我們答案。圖南未可料,變化業已行,產業昇級總會伴著些陣痛,既然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只能且歌且走。

食中藏百態,煙火夜歸人

晚上的棧貳庫遊人褪去,喧囂過後一派安寧。高雄港內海水無聲無息脈動,沉靜的月亮散出冷冷的光。時間突然走的很慢,彷彿千百年未變,高雄港甫一誕生就是這個模樣。漫步之後走入餐館,香氣繚繞著鉆入肺腔。

餐館是食物廣場樣式,內有各種小吃攤,因時間較晚,食物多已販完。打著「支支紅麻辣燙」字樣的小攤後有一年紀稍長的先生招呼:「快要售完了哦,麻辣燙很好吃的。」高個子,一身乾淨俐落的打扮,襯衣下擺紮在西褲裡,之後的採訪中瞭解到,這位先生姓江,是餐館所屬集團的業務部副理。

說明來意,江先生愉快地接受了採訪。談及為何投身餐飲業,江先生提到餐飲業的性質。餐飲屬服務業,且「吃」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從這個意義上講,餐飲有其存在必要,也有取之不盡的市場。而個人方面,江先生笑著說其實做菜是他的興趣,能從烹調食物中獲取幸福感。

高雄的餐飲業發展比較成熟,怎麼在這麼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呢?江先生說:「一方面,我們是在地五十年的老字號,並且我們富有誠意、熱情,且不斷尋求創新。」雖然他們有諸多優點,但餐館受觀光業影響還是會遇到淡季,「這時候相比散客,我們會更多聯繫社團,接待大宗顧客。」

當然,高雄的餐飲業也有其特殊性,江先生將其與臺北對比,提到高雄的口味更加大眾化,不太講求高單價和精緻,「好吃」和「吃飽」是第一位的。另外,餐館建在高雄港附近,江先生也是地地道道的高雄人,講道對高雄港的感情,江先生回憶了它的歷史:「高雄港一開始是商港,現在這裡商業已於觀光結合。」

高雄作為旅遊城市,雖然有很多景點,但自然景觀多在郊區,市區內有山有水的去處並不多,柴山、高雄港算是其中幾個。商業觀光結合,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美國的漁人碼頭也是如此,江先生認為如今的高雄港正朝好的方向發展。餐館依著市內重要景點,也為它帶來不少客流量。

訪問到這裡結束,而訪問之前,我們購買了熱騰騰的麻辣燙,豆腐滑嫩,湯汁爽口,配的醬料也讓同伴大呼想將其帶 回。打包茶葉蛋時,江先生為防止它染汙我們的提包,不僅幫我們細緻裝入塑膠袋中,還用橡皮筋封口,熱情認真的高雄餐飲人形象淋漓盡致體現在江先生身上。

回程時夜色更濃,江先生與他的同伴仍在工作崗位,快要打烊了吧?煙火繚繞中度過辛勤的一天,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美食的味道縈於鼻間,這是最接近生活的職業,而月上梢頭時,他們迴歸自己的生活。食中藏百態,煙火夜歸人,高雄港的水聲洗凈他們一身疲勞,這時候,江先生大概也風塵僕僕叩開家門了吧?

昔時海風涼,悠悠入新港

山,即柴山,壽山,鼓山;津,是旗津,因此合稱「山津塢」。這個漁旗教室,是中山大學社會系組建的團隊,核心是傳承高雄港的海洋文化。

漁旗,就是漁船出海時所懸掛的旗幟。這一片原先是港口,從前的漁民出海捕魚,總會在船上掛上自家人或者工人手繪的漁旗,以此祈求出海順利,能夠豐收滿載而歸。此後,漁旗慢慢從手繪轉變為絹印。到如今,由於電腦數位印刷的盛行,絹印式微,漁旗的知名度也漸漸下降。潘阿姨在「山津塢漁旗教室」所要做的,就是傳承這種網版絹印的工藝,同時保護漁旗和它所代表的海洋文化。

潘阿姨每天的工作內容都很固定,向顧客介紹漁旗的由來,宣傳絹印工藝和漁旗文化,同時帶領他們嘗試網版絹印,製作自己的漁旗。在潘阿姨看來,這份工作其實也是一種美學教育。調配自己的顏料,選擇個人喜愛的風格,同時也是在開發培養自己在美學上的功力和想像力,對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成長機會。

阿姨對這份工作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她提到這份工作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去關注電腦,很少有人再手繪了,但是手繪絹印仍然是一個需要更多人瞭解,也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她也講到工作中的一些趣事:「製作漁旗的過程其實很有意思,而且有時候就會突然發現一些自己從前都沒有注意到的美術和手工方面的天賦。」她還提到了這份工作帶給她的思考:「現在大家的視野都開闊了很多,對這種文化的感受也更豐富了。而且我們的產品都是帆布的,其實既是對動物的保護,也是對環境的尊重。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平等的,這樣也算踐行環保造福地球。」

作為高雄本地人,潘阿姨對駁二園區也有著很深的感情。「從前這裡是商港,也有一些小漁船,駁二這裡都是倉庫,現在都變成文創區和旅遊區了。」她也很欣賞這個創意,「也是給年輕人提供機會,而且在創作美學上肯定是有很大作用的,這樣發展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瞭解這裡,讓大家知道,高雄還有這麼好的地方。」談到這裡,她的語氣有著滿滿的本地人的自豪感。

我們離開時阿姨站在櫃檯旁邊和我們揮手道別。她微微低頭看向那些產品的時候,表情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珍惜。漁旗上彷彿帶著舊時的海風,帶著淡淡的鹹腥味和歷史的舊香,悠悠吹過曾經沉寂暗淡,現在亮麗輝煌的駁二園區,吹向歷久彌新的高雄港,吹向更遠的地方。

舊港換新顏,在地思變遷

我們拜訪棧貳庫及高雄港時,外頭是下著雨的。梅雨季的到來,讓天色說變就變。

路旁幾台遊覽車停了下來,觀光客下了車,走散,各自參訪。人群多數走往美食廣場,我們則選擇進到棧貳庫內,尋找採訪對象。見一位女士獨自坐在長桌旁,遠遠看著窗外的朦朧雨景,我們向前介紹自己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她馬上嶄露笑容:「我很喜歡學生。」

經過瞭解,才知道她姓蘇,來自新北市鶯歌區,是跟著遊覽車一起來的。蘇小姐特別喜歡高雄,覺得高雄給人溫暖又舒服的感覺,時常拜訪她高雄的朋友,但這是頭一回來棧貳庫,可惜能停留的時間不足以逛完整個港區,於是先選擇了室內的倉庫,晚上會再搭捷運過來逛逛港口,還想體驗輕軌。而話鋒一轉,她說因為政治因素,這幾年內她不會再來,這次的感覺很特別,要好好記著她所喜愛的高雄。我們心裡是感到訝異的,因為不久前才碰巧聽見一對同樣在棧貳庫中的夫妻說,他們幾十年沒來高雄,今天是因著市長才來的。原來,政治因素真的有吸引或排斥的效果,影響著民眾的選擇。

我們又去採訪了服務台的工作人員陳小姐。年輕氣息洋溢,中長髮看來十分清爽,陳小姐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對於高雄港從商港演變成觀光港,她從兩方面談論:經濟方面是好的,進駐的小攤販能夠布展,藝術得以有被看見的空間,來往的人潮也確實增加不少;而傳統文化方面,還是覺得比較可惜沒能保存原有的樣貌。

我們在棧貳庫外邊轉了幾圈,才不捨地離開。離開時抬頭一看,原本一直漂著的雨停下來了,遠山邊有一點點光亮,終於雨過天晴。不禁想起關於這地的美麗與哀愁,那美麗是一直存在的,無庸置疑,只是持續更換著不同的方式;而轉變所帶來的哀愁,儘管無法裝作不存在,我想,勢必會有放晴的時刻。

棧貳庫總是寧靜的。這裡的海格外平和,少有波瀾的浪花和潮汐。我們在早上、下午、晚上都實際走訪,這裡總能讓人心神安定。是不是經歷了百年滄桑,被時代洪流挾著前進,所以她面對變化時早已波瀾不驚?以往船隻頻仍、商業興盛,而後系統轉變,倉庫沒落,如今文化攀升、觀光湧入,這樣子的轉型,對於不同角度的人們,有截然不同的影響與意義,非我們三言兩語可以訴盡,而棧貳庫腳下的土地和高雄港的海水本身呢?她們用安心和寧靜的氛圍輕聲告訴我們:繁華可能會被時代汰換成沒落,卻沖不散本質的美好,哀愁是準備,為著綻放更高貴的美麗。日夜不息的海風,正是這歷史最忠實長久的見證者。

編輯群:龐慧欣 秦方好 莊昕耘 蔡宜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