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對心理學的視野

  • 大雄將心理學的各項研究成果串連起來的核心架構,有助自己心理學的學習和理論的解釋之用。

  • 大雄的觀點:

    • 心理功能是最後演化出來的生存能力,它不僅詮釋身心變化,以便讓我們知覺,同時也參與身心的變化。

    • 如同從微生物到人類的演化,生存能力也是一級一級的演化出來,堆疊在先前演化的基礎之上。

    • 我取用最原始的腸腦(迷走、內分泌)、腦幹(自律、內分泌)、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迴)、早期皮質腦-腹側前額葉(腦島insular)、皮質腦-腹側前額葉(+DMN,負責人際和預警)、皮質腦-外側前額葉(知覺形成、思考、抑止情緒)的角度來解釋心理學理論和研究。

    • 整合觀點的探討論文

      • 把情緒障礙(尤其是憂鬱症)視為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以及所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身心失調,可能比較正確。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4848

      • 音樂治療的過程,可增強聽覺區附近、額葉、邊緣系統三者的連結,因而增強社交能力、共享式注意力、語言能力等。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3284

      • 《全腦人生》作者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擁有「腦科學家」和「嚴重中風的康復者」雙重身分,她根據心理學和神經解剖學,用擬人化的方式,將大腦區分為四個人格區域:

        •  一號人格(左腦的規律思考區)

        •  二號人格(左腦的負向情緒區)

        •  三號人格(右腦的樂天情懷區)

        •  四號人格(右腦的開闊思維區)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4139

  • 腸腦(迷走、內分泌)

  • 腦幹(自律、內分泌)

    • 壓力會讓去甲腎上腺素自腦幹釋放至杏仁核、伏隔核、前額葉皮質等處,而焦慮症也會出現去甲腎上腺素興奮系統的慢性過剩反應(Feder et al., 2009)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443/fullpage

    • 情緒整合了「腦幹」的變化情況的證明

      • 空虛、寂寞、真的會覺得冷?體溫調節與憂鬱症的關聯──《做個有溫度的人》

      • 把情緒障礙(尤其是憂鬱症)視為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以及所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身心失調,可能比較正確。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4848

  • 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迴)

  • 腦島本身接受軀體生理狀態的資訊

  • 早期皮質腦-腹側前額葉-腦島insular

    • 整合內感受(內臟與皮膚感受器的信號)提供邊緣系統情緒初反應,以及外側前額葉形成精緻情緒感受與相對因應。

      • 軀體組織與器官狀態的各種資訊通過不同的脊髓通路,到達腦幹,再經過後腦島,然後到達高級腦區。

      • 觸覺和軀體對位置的感覺則在其他的腦區。

      • 饑餓和渴求,驅使人去拿取更多的三明治、香煙或者可卡因。

      • 人類的"腦島"在加工未發生的事件時十分重要。當你決定是在寒冷的一天出去,你的軀體在你接觸冷天氣之前就做好了準備,比如血壓升高以提高新陳代謝。你的腦島告訴你外面的冷天會是什麼感覺。

    • 社會情緒的源泉

      • 道德感(噁心、驕傲、羞恥、內疚和補償)、共情

      • 遭受社會性忽略被冷場時、看別人欺騙並決定懲罰別人時

    • 論文

  • 皮質腦-腹側前額葉(+DMN,負責人際和預警)

    • 危機預測

      • 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腦神經系統所構成。這一套網絡,主要包含兩個腦區,一個是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另一個則是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這兩個腦區之間有著強烈的連結,並且獨立於大腦當中的其他網絡[2]。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5578

      • 建構過程是以預測的方式進行。科學家現在相當確定,大腦在光波、化學物質與其他感覺資訊觸動大腦之前,其實就已經開始感受到周遭世界的時刻變化。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606


      • 腹內側前額葉皮質

      • 「感恩」與「奉獻」似乎在大腦中共享某一個途徑,而在 2017 年,美國俄勒岡大學 (University of Oregon) 神經科學家卡恩絲 (Christina Karns) 與研究團隊的實驗[3]更進一步證實這個論點。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4288

    • 提昇抗壓

      • 社會支持可以免除壓力對大腦神經新生的破壞;心理控制感甚至能讓壓力反過來增加神經新生。這當然不表示壓力無關緊要、或者歌頌壓力,而是在解釋「腦」如何在壓力四伏的演化長河與個體生命歷程中前行。

      •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lung_-yu/

  • 皮質腦-外側前額葉(知覺形成、思考、抑止情緒)

    • 額葉對杏仁核及伏隔核的控制,便能夠進行情感的調控。(Ochsner et al., 2004)

    • 提昇抗壓

      • 社會支持可以免除壓力對大腦神經新生的破壞;心理控制感甚至能讓壓力反過來增加神經新生。這當然不表示壓力無關緊要、或者歌頌壓力,而是在解釋「腦」如何在壓力四伏的演化長河與個體生命歷程中前行。

      •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lung_-yu/

    • 前額葉的加工能力

      • 用三幅圖前後的認知比較實驗

      • 大腦從過去經驗中的零碎片段組成記憶,超越了你眼前的視覺資訊並賦予其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確實改變了自身神經元的活化情況。你可能從未見過的東西,現在映入你眼簾中。那些點線並沒有改變,而是你改變了。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