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扑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玩家都会接触到两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名词:All-in EV(全下期望值)与G-bucks。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牌桌上的决策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短期运气波动带来的心理压力。本文将从基础原理讲起,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场景与区别。
什么是 All-in EV?
EV(Expected Value,期望值)是概率统计学中的概念,在扑克中被广泛用于衡量一手牌在长期下的平均收益。简单来说,All-in EV 用来衡量你在 all-in 当下的数学价值,而非实际输赢结果。
举个例子:
你在翻牌前拿到 AA,对手全下 KK。有效筹码均为 $100,底池为 $200。此时你的胜率(equity)大约是 82%。
从数学角度,你期望从底池中赢得:200 × 82% = $164。
但如果河牌跑出一张 K,你实际输掉 $100。软件(如 HM/PT)会显示你 实际结果 -100,美金EV Diff +164。
换句话说,EV 显示的是你这手牌“应该”赢多少钱,而不是“结果”赢了多少钱。长期来看,EV 能帮助你分辨自己到底是运气不好,还是决策本身存在问题。
All-in EV 的局限性
然而,EV 也并非万能。它最大的不足在于:只计算单手牌对抗的 equity,而忽略了对手的范围(range)。
举例:
你拿 KK 在翻牌前 all-in,结果对手摊出 AA。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胜率只有 18%,EV 会显示这是一次糟糕的 all-in。
但问题是,现实中你并不会只在对手必然持有 AA 的情况下全下。你之所以敢推,是因为你认为对手可能的范围更宽,比如 {QQ+, AK, JJ 一部分}。在这个假设的范围下,你的 KK equity 大约有 60%,这才是你做出 all-in 的真实逻辑。
因此,单纯依赖 All-in EV 往往会高估或低估一手牌的实际价值。
Phil Galfond 与 G-bucks 概念
为了弥补 EV 的不足,职业玩家 Phil Galfond 提出了 G-bucks 的概念。核心思想是:
👉 评估你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单手牌对抗,还要基于你对对手整个 range 的判断。
继续用上面的例子:
如果你只知道自己 KK 对上 AA,那 equity 只有 18%,EV 显示你打得很差。
但如果你认为对手的全下范围是 QQ+, AK,那么 KK 在这个范围下的 equity 约为 60%。此时你与对手全下,就是一个 +EV 的决策。
G-bucks 的精髓在于:不要用结果来定义决策,而是用你当时对对手范围的判断是否合理来衡量自己。 这不仅适用于翻牌前,也同样适用于转牌、河牌等后续街的决策。
为什么 G-bucks 更接近真实水平?
扑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博弈游戏。EV 假设你已经完全知道对手的手牌,但现实中我们只能基于对手的行动模式、下注尺度、倾向性等去推测范围。
因此:
■ All-in EV 更像是事后统计工具,用于衡量你在短期中的运气波动。
■ G-bucks 更像是决策质量评估,用来反映你当下是否基于正确的逻辑做出了最优选择。
长期来看,运气会趋于平衡,而决定你能否盈利的,永远是你对对手范围的理解与应对。
结语
很多玩家在输钱后喜欢安慰自己:“这手牌我 EV 是赚的,只是运气不好。” 这种心态无可厚非,但若只停留在 EV 层面,就会忽略更关键的东西。真正的成长来自于:
1. 复盘时,不仅看 EV,更要思考自己的范围判断是否合理;
2. 检讨自己是否因为情绪或习惯性偏差,缩小或扩大了对手的 range;
3. 将 EV 与 G-bucks 结合使用,把数学计算与策略逻辑统一起来。
扑克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All-in EV 能帮你认清运气,G-bucks 则能让你直面决策本身。掌握这两个工具,你才能在长期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打法,逐渐缩小与职业玩家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