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德州扑克玩家的进阶之路大致相似。
他们刚开始学习时往往会经历“鱼call”阶段——跟注频繁,而弃牌不够。经历了一些损失后,他们开始学会更谨慎地弃掉一些较差的牌,直到有些人因此被教导得太过保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学会重新纳入一些较差的牌进入自己的牌谱中。一些较聪明的玩家开始利用这些较差的牌来进行策略性操作,通过这种废物利用来赚取额外收益。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许多紧凶和紧弱风格的玩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过度弃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从基本的数学知识来解释。
理解弃牌背后的数学是扑克战略中关键的一环。
举个例子,假设对手下注底池的2/3,无论我们的底牌如何,只要我们的弃牌率超过40%,对手就能从中获利(未熟悉的人可以查看我们官网上的breakeven视频)。如果我们只在手牌较强时才选择跟注,那么我们至少要弃掉一半的牌,这样一来,对手只需保持下注频率,即使不看牌也能获利。这种策略上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利用对手的漏洞来调整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避免自己陷入相同的错误。
举个常见的例子:在2/5的实地比赛中,我们在翻牌前加注至20,只有大盲玩家跟注;在翻牌圈,对手选择过牌,我们继续下注,对手再次选择过牌,接着我们加注至90。
上面这张表格清晰地列出了我们在不同手牌范围下的弃牌率。这是否比你预期的要高很多呢?
如何判断弃牌过多呢?
弃牌过多容易被对手剥削,相当于无偿放弃赢利的机会;有经验的玩家很快就能发现这个漏洞,并加以利用。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弃牌率算过高呢?是80%?50%?还是25%?一般来说,当玩家的弃牌率超过对手下注所需的breakeven%的下限时,就可以算是弃牌过多了,特别是当我们弃掉了可能领先对手的牌时。通常来说,超过30%的弃牌率就算是过高了。
艾迪·米勒在《1%》中提到,他在很多情况下的实际弃牌率仅为30%。因此,如果你的弃牌率一直高于50%(像许多紧张型玩家一样),那么你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
如果你碰到这样的对手,不妨加以剥削!
输小赢小波动小?
当玩家在扑克游戏中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往往会变得过于谨慎,怕被对手擒杀。然而,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对手可能拥有的整体手牌范围,而不是单一具体的牌。应该反思:“对手可能真的有最顶级的牌吗?”对于弱玩家来说,如果他们从不诈唬,那么可能确实有;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
实际上,判断对手是否真的有最强牌需要充足的信息支持。这并不意味着对手的范围绝对没有超级坚果牌,而是说这只是可能性之一。考虑到牌面组合可以形成超强牌的种类有限,所以在对手整体范围中,价值牌的比例并不会太高。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对手只会用最强的牌加注,我可能只能弃掉我的顶对了。”在做出弃牌决定之前,应该仔细考虑对手可能会加注的具体牌型。当然,如果对手百分之百只会用最强的牌加注,那么你的弃牌反而是对他的剥削(因为你没有支付他的加注)。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如你想象中那么常见。对手可能会因为想防止你在河牌时再次加注而选择拿顶对加注,或者他们可能在半诈唬,或者只是因为他们察觉到你可能会怂。
你可以选择弃牌,假设对手只在拿到最强的牌时才会加注(但这种假设通常是错误的),然而这种假设的正确性只能通过实际的跟注或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确认。
弱玩家、紧凶玩家以及其他风险规避型玩家往往会因为害怕输掉而过度弃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小赢小,而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这种心态往往会阻碍他们取得“大获全胜”的可能性。紧弱玩家难以赢得大的底池,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输掉大量筹码的压力。然而,如果你总是害怕失去带入的情况,那你可能陷入了“小本经营”的境地,或者可能存在一些不自知的心理漏洞。不管是哪种情况,你都应该尽早识别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正。
解决方案很简单:减少过度弃牌!
关注对手的牌范围和加注频率,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认为对手就一定拿到了最强的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全都不弃牌。刚开始时,可以选择保留一些本来可能会弃掉但有一定胜率的边缘牌继续游戏,比如高牌、卡顺和后门同花听牌等,尤其是在翻牌后,如果你还有机会赢得底池或者你的牌力有提升的可能性。
另外,记住,“不弃牌”并不等同于只能跟注!除了跟注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适当时机选择再加注,向对手施加压力。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也需要结合基础数学来理解我们再加注的意义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