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底池总是输怎么办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旦底池变大,我们的决策就变得特别困难?

       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大底池上头症”。

       有些玩家认为在牌桌上成功只需技术过关,因此他们专注于技术的提升。然而,要想在长期牌局中稳定盈利,仅仅依赖技术是不够的。心理素质同样至关重要,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控制需要像学习技术一样付出持续的努力。

       我最近在为三名玩家进行教练,其中有两节课专门讨论情绪控制的问题。讨论情绪控制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上头”,而对大底池的迷恋往往是导致上头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旦上头,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受到本能的直觉反应而非理性思考的控制。

       世界级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是意识的几万倍。”我们的思维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大脑中直接影响我们行为而不需要通过意识过滤的部分。

       意识能够通过推理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它是理性和可控的。然而,潜意识却不受控制,它无法进行推理,也无法区分好坏,常常表现为主观心理或习惯,凭借直觉或惯性作出反应。

       “大底池上头症”就是完全依赖直觉的表现。当我们投入了大量筹码、时间和精力于一个底池时,很难在面对决策时保持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维往往被情绪主导,久而久之,这种潜意识行为变成了一种不良习惯。

       今天早上,学生A让我分析他的其中一手牌,“诊断”他的决策。最终,在河牌阶段,他展现了“大底池上头症”的症状。


♠ 大底池上头症案例 ♠


       在这个NL25刀的线上6人桌牌局中,学生A描述了以下的牌局进程:

       **牌局进程:**

       - CO位开局加注,小盲位(学生A)使用AK♣进行3-bet,CO位跟注。

       - 翻牌前的牌面是K105

       - 学生A在小盲位下注半个底池,CO位在有利位置跟注。

       - 转牌是7♠,学生A打了一个接近底池的下注,CO位继续跟注。

       - 河牌是J♣,底池已经很大,学生A还剩下约底池的3/4的筹码。


       我们首先从客观角度分析这手牌,然后以学生A的角度思考他的决定。


       在这个河牌圈,我们需要评估三种选项,才能做出决策:

       1. 全下

       2. 过牌并跟注

       3. 过牌并弃牌


       首先考虑全下的选项。


       在决定是否全下之前,必须明确下注的目的。下注的目的通常有三个:打价值、虚张声势、保护手牌。

       打价值的下注可以从较差的牌中获利;虚张声势的下注成功时,我们可以从更强的手牌中窃取底池的权益;保护性的下注旨在迫使那些可能反超我们的手牌力量的对手付出代价或直接弃牌,从而放弃他们在底池中的权益。

       显然,在河牌阶段,下注已不再起到保护手牌的作用,因为所有五张公共牌都已经展示,各方的手牌力量已经确定。


       那么,对于AK来说,是否可以考虑诈唬下注呢?

       诈唬下注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的有效筹码只相当于底池的3/4。想要通过诈唬下注逼走CO位可能持有的更强手牌,如两对或更高牌力的牌型,是不现实的想法。

       既然诈唬下注和打价值的选项都不适用,那么用AK全下打价值是否可行呢?


       看起来并不太可行,因为要让CO位用比AK差的手牌跟注,比如KQ或更低的牌型,需要依赖对CO位玩家的读牌能力,来判断他是否会轻易跟注。除非学生A有足够的信息表明CO位是一个比较松弛的玩家,否则期望CO位用较差手牌跟注的想法可能过于乐观。

       因此,全下这个选项也被排除了。接下来考虑过牌并跟注这个选择。


       当面对一个典型中低级别游戏的玩家时,选择过牌并跟注甚至可能更糟。

       首先要明确的是,过牌并跟注的目的是从CO位的虚张声势中获取价值。如果学生A选择过牌,而CO位之后选择下注,他的手牌力量不可能比AK差。

       假设CO位在下注时是在虚张声势,那么他可能选择什么样的虚张声势范围呢?因为学生A手中已经有一张A,这意味着CO位可能持有同花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像A4这样的手牌完全可以排除在他的虚张声势范围之外。由于高牌在这个局面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与两位玩家的手牌范围有密切的联系,CO位如果想要进行虚张声势,就需要使用一些新的策略,比如将T9、QT或QJ这样的手牌转变为虚张声势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站在平衡策略的角度上,CO位确实应该考虑在河牌圈使用这些手牌来进行虚张声势,因为它们几乎没有真实的展示牌值,但在NL25刀的游戏中,大多数玩家并不会在河牌阶段使用这些手牌进行虚张声势全下。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过牌并跟注是在浪费自己的筹码,因此这个选项也可以被排除。

       现在大家应该清楚,在这三个选项中哪一个是正确答案了吧?


       是的,学生A在河牌圈只有过牌并弃牌这条路可走。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择过牌后就一定会失去这个底池,因为CO位也可能选择过牌。在摊牌时,AK有机会击败那些更小的对子,但如果选择下注,这些对子肯定不会跟注。

       如果CO位真的选择下注,他的虚张声势牌比例将非常低。因此,学生A不应该用AK跟注。

       然而,学生A实际上选择了在河牌圈全下,迅速被CO位跟注,他摊牌显示的是K♠J♠。



♠ 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


       在讨论中,学生A分享了他在河牌圈的决策过程:

       “我不可能弃牌,所以只有过牌-跟注和下注这两个选择,我认为下注比过牌-跟注更优。”

       学生A对弃牌选项的排斥源于对庞大底池的深投入,无论是筹码、时间还是精力,这些投入让他很难割舍潜在的高回报机会。这种情绪因素显著影响了他的决策过程。

       这种心理现象不仅在牌桌上常见,也普遍存在于生活中。例如,在股票投资中,即使遭受重大损失,人们也可能不愿止损;在职业生涯中,尽管发现选择不合适,但已经投入大量时间使得他们不愿改变;或者在感情中,明知关系已变得毫无意义,却因为习惯和投入而不轻易放手。



♠ 如何调整这种心态? ♠


       要在大底池中控制这种冲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战中,特别是在类似时刻出现时,学会慢慢培养如何抑制这种情绪影响。这需要修正我们潜意识中的习惯,学会用理性控制本能的冲动。

       下次当你在一个大底池中面临决策时,如果你感觉弃牌是最佳选择,但情绪上却难以释怀时,可以试着对自己说以下话语,帮助自己理性地评估是否跟注或下注是合理的决定,还是仅仅是一时冲动:

       “我现在的决定是否有合理的逻辑支持?还是只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在作祟?”

       “如果我现在选择跟注,那么这个决定是不是受到情绪驱使的?”

       通过多次练习,你的潜意识会逐渐明白,并非所有的大底池都值得执着不放。一旦你学会在关键时刻放下某些执念,你就不会再因为情绪而在重要的底池中屡屡失败。


总结

       底池一旦变得庞大,处理起来就变得复杂困难。这时我们的思考往往受到情绪的最大干扰。唯有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我们才能逐步掌控自己的冲动,避免不必要的额外损失。

       下次当你在河牌圈面对加注或河牌对你不利时的大注时,确保你的决策是基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情绪驱使的盲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