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收錄的回饋包含紙本版推行前的評文服務、友人與讀者主動分享的感想,以及心得回饋募集活動的內容。
以下僅為回饋內容的節錄,且皆曾與回饋者確認能夠公開(最初是放在Instagram:《冬雨裡的向日葵》紀念帳號上)。若您希望我下架您的心得節錄,請隨時透過電子郵件(petitsoleilmh@gmail.com)告訴我,謝謝您。
未來將不定時更新最新收到的心得之節錄。
粉粿(紙本版發行前委託的評文/校稿服務編輯)
一直能在行文和選題注意到作者的關懷,無論是描繪被標籤化的少數族群的故事、心境和創傷,或者是更廣泛的孤獨與相遇,都能夠感受到作者透過文字建構一個溫暖而友善的世界,所有我們的世界裡被認定是標籤化、少數的、異常的徵象,都透過故事展現出與一般人相似的面向,例如不為人知的脆弱、創傷、興趣和夢想、渴望愛與陪伴等等,而這些共鳴,都是因為故事試圖描繪出特殊的靈魂,讓各種類型的人都能夠被「看見」,才能產生的漣漪。這次的創作,也能感受到作者更進一步的企圖心。
故事中女主角杜日恆跨越的時間軸從學齡前至出社會,透過她的回憶與自述,可以看出具有泛自閉光譜、ADHD、CPTSD等徵狀或特質的個體在「仍將這些人物視為異常的社會」裡,成長過程的碰撞與孤獨、試圖發聲時蒙受的誤解與惡意,以及成長後的杜日恆和汪琳與智憓一起舉辦工作坊、幫助泛自閉光譜的孩子及家族的回饋與嘗試。
雖然是小說創作,卻給人一種非虛構文學、像是作者至今人生的紀錄片般的感覺。
同時,閱讀的過程能不斷感受到非常真摯的情感,無論是用非常溫柔的方式引導日恆和世界相處的父母、避風港般忘年之交的書屋奶奶、總是默默陪伴並珍惜著日恆的智惟哥、精神科對日恆道歉的醫生、以及在創作上互相扶持的汪琳和智憓等角色,都讓人感受到《冬雨裡的向日葵》不僅是泛自閉光譜者的現身,也是藉著書寫療癒自己的過程,甚至更理想地說,因為想要在現實中建構這樣溫柔的世界,所以提出倡議的一步行動。
曉芸阿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人來信)
已看完你的「冬雨裡的向日葵」,突然覺得書名取得真好,因為讀後的感覺很溫暖,然後日恆的處境真的好像一朵冬雨裡的向日葵,雖然生活中常遭遇其他人的不理解與排斥疏離,但還是繼續保有內心的善良與希望。
你的小説巧妙地將自身經歷和虛構故事融合得不著痕跡,而且透過日恆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遇到困難的傷心難過和自省與想讓他人了解的努力,真的能夠讓我相當程度地認識泛自閉光譜合併ADHD,並帶有拒絕敏感不安(Rejection Sensitive Dysphoria)特質者的內心世界。
T0(發布於脆上的公開貼文)
書裡提到的場景,每一個畫面我都能輕易想像,並回到類似記憶的那一天。
小語(噗友來信)
謝謝妳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向這個世界書寫這個故事。
便是我們可能像是恆星,在隕滅之前無法完全靠近彼此,可能只能霧裡看花、如暗夜走路摸索對方言行舉止的真義,有很多事情需要借助不夠準確清晰的言語一再確認;但我深信也確信,我們是不斷成長的閃耀星星,就算隨宇宙膨脹稍稍遠離對方,彼此間的引力也會隨之加固,比過去任何時刻都穩定、強大。
心也(文友來信)
閱讀《冬雨裡的向日葵》,讓我感覺自己慢下來,靈魂偷閒而放鬆著。
我想,我非常願意將這個故事分享給所有曾經討厭自己、希望不再被排斥的朋友們,或者是不認識、但需要幫忙的人們也好,《冬雨裡的向日葵》是溫柔又能帶給人力量的作品呀。
——還是很高興能閱讀它、收藏它。
Peggy(泛自閉光譜孩子家長來信)
在分享會前已經看完日恆的故事,但是等到了分享會,見到妳、聽妳說,就像書裡的日恆走到我的面前,心疼和感動不斷在心裡翻騰。
小呆(AuDHD倡議者夥伴、心得募集活動參與者之一)
感謝你寫了這本書,書裡的很多片段都讓我很有共鳴。
雖然我與日恆、智憓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許多經歷並不一致,但是很多片段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許那也是無數ASD的影子。
我也有如日恆一般對於朋友的渴望,也如同她一般持續地想友善對待別人(即便一樣會被傷害)。
然後我想說說智憓這個角色。
雖然智憓不是這本書的主角,但是我的狀況可能會跟她更相像,常常「看起來沒有感情」「讓人害怕、讓人覺得自己被討厭」,所以看到她的片段我會想到很多很多。
再次感謝你寫了這部作品,透過它,我認識了日恆、智憓、智惟、秀霞奶奶、汪琳、阿文、寬宇、小琪……穿過它,我又進一步了解了,背後寫這本書的你。
我也會一直記得這部作品帶給我的溫暖。
仁澤(心得募集活動參與者之一)
我從這本書裡讀到許多不知道的泛自閉光譜的世界(和專有名詞),主角杜日恆從小一直到大的內心世界,謝謝你敞開這一個面向讓我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