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質石英砂層又名為姑婆嶼層,之前已經說過了,不是名為姑婆嶼層,就只有姑婆嶼才能看到喔!!它可見於小門嶼層(殼灰岩層)下方。
這層對於澎湖而言是比較不尋常的。為何 ? 石英砂 !! 對,就是石英砂。
鐵質想當然爾,在富含鐵鎂質的玄武岩裡,隨處可見、可堆積可氧化出來,一層又一層,月月又年年。而石英砂呢 ? 那就不常見囉,畢竟澎湖群島的成因類似海洋地殼的成因,由裂隙出來的玄武岩質岩漿出露形成這大大小小的島嶼,就算,夾帶了些大陸地殼碎片出來,那也是可見分界呈現區域性的(但這可能性有限,因為玄武岩質岩漿溫度遠高於流紋岩質岩漿,流出過程就已經被融化的可能性很大)。
還沒說石英砂的來源,我想先補充下"板塊"與"地殼"的觀念,這真的也挺重要的,很多人總是混淆不清呀 ! 有本書上下冊,去年(107年)出版的,很讚又便宜,重點是中文的,很友善對吧 ! 可以去買來看喔 ! 叫做"普通地質學",線上書城都有。簡單說,板塊用地方命名,如北美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太平洋板塊等等,而每個板塊都包含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只有太平洋板塊除外(只含海洋地殼)。地球由外而內分為地殼、地函及地核三個部分,地殼又分為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因為大陸地殼的比重較低,懸浮於地函上部,比海洋地殼古老許多(很難簡單解釋清楚,可google);海洋地殼則由地函上部熔融岩漿溢出而成,如同行李輸送帶一般會循環回到地函。大陸地殼富含鈉鉀鋁的矽酸鹽礦物岩石,海洋地殼富含鐵鎂的矽酸鹽礦物岩石,大陸地殼二氧化矽比例較高,其侵入岩風化裸露後可見較大顆粒的石英(一樣是一言難盡,請google)。石頭真的很不簡單,資料看越多觀念也許慢慢釐清,但反而有越多的不明白.....
所以,石英砂,合理推測是由澎湖西邊歐亞大陸風化堆積而來,因為我們就位在歐亞大陸東側較低的大陸地殼上,配合地球海水位高低的研究與上下地層年代的比對,可以推測出石英砂與鐵質的沉積約於中新世晚期。 108.11.01
因為戶外照片沒有明顯的,就由這些小門的石頭代替吧! 有沒有看到石英顆粒與氧化鐵的堆積呢 ? 很明顯一層一層沉積岩的構造是不是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