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原本紅土層本身受持續性的液體作用、並處於還原環境中,經過一段漫長時間逐漸還原而成的特殊景觀。
下面四張照片是在小門鯨魚洞附近,小門島風化人臉西北側海岸岩壁上。前兩張可以看到上方玄武岩層壓在類似紅土層的沉積構造上,可是,這不是紅土層!這不是紅土層!這不是我平常看到的紅土層呀!!!!!!!!! 到底是發生了甚麼事情呢?
仔細看看這片沉積構造,灰色跟紅色之間很平整、沒有凹凸不平、只有顏色區分,而奇特的地方是......褐色(或深褐色)的構造明顯突出岩壁,感覺是慢慢長出來的,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來這裡圈紅線拜拜,這不是神蹟.......褐色突出或疣狀突出物,是褐鐵礦或赤鐵礦之類的東西,怎麼來的呢?仔細靠近這片岩壁,會發現含水量很高,環境潮溼,推測這層岩壁是因為紅土層長期處於還原環境下,部分紅土中的氧化鐵慢慢被還原出來,於附近又被空氣中的氧氧化而堆積在附近形成突起或疣狀的褐鐵礦或赤鐵礦。
很好,當我們慢慢地了解周圍的地球科學後,這現象很容易在其他地方就不小心能發現。
下面這張是在煙墩山海邊,還沒有到低平火山口的沿岸上看到的,仔細看看這紅土層的樣子,還有周圍突起褐色的樣貌,是不是也能知道有部分是紅土層的還原反應呢?
可別因為這樣以偏概全喔 !!
看看照片理有些地方,其實顏色變化與風化有關,再往下看看,我來舉個圖例好了。
風化作用分成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兩種,物理風化諸如熱漲、冷縮等不涉及成分改變的風化作用,通常是由大變小變碎變細,像柱狀玄武岩的縱向解理面與橫向裂理面,是因為熱漲冷縮,裂開了,但石頭本身成分沒有改變是吧 ! 而化學風化就會有成分的改變,比方說從石頭變成土壤的過程,裡面涉及了很多複雜的化學氧化或還原反應、有機物的作用或加 入,改變了原本的成分。
物理風化通常越靠近地球表面越容易發生(阿災,目前看起來是這樣,畢竟越往地球內部,溫度壓力變大,邏輯上則偏向化學反應的變質作用),所以阿,化學風化就會沿著物理風化的面入侵,這就跟細菌病毒一樣嘛,沒有防疫漏洞哪裡有機會入侵呢?是不是,所以要養成健康飲食、健康作息跟健康生活態度,保證百毒不侵,還能做好朋友^^
說到哪.....對,就是化學風化會沿著物理風化面(缺口)入侵,下面幾張美麗的紋路,大家欣賞欣賞,前幾張玄武岩美麗的紅色花紋,推測應該是很久以前玄武岩風化生成的紅土層(可能上方在數萬年前曾覆蓋另一岩層),後來因為海浪侵蝕(所以哪裡有海枯石爛的誓言.....一點都不可靠,做人要靠自己最實在!),讓我們看到那些遺留在解理面上化學風化後的紅土層紋路,美吧 ! 沒想到科學在你身邊、在每個角落吧 !
所以呀 ! 好好欣賞身邊的石頭,還有人事物,相信會有不同的想法^^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