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系陳孟熙的自介

        我非哲學本科出身,但大學在外文系求學時對於文學作品中人的處境與人生意義的探究便顯得特別有感,對於哲學(特別是歐陸哲學)根基濃厚的批評理論更是有相當高的興趣。剛至美國求學時仍未以哲學為研究依歸,而是秉持對人文藝術的熱愛在文藝理論上鑽研。但越是深入鑽研越是碰到本質與核心的哲學問題,在深感哲學為人文學科之本的同時,轉讀哲學的衝動也日益濃烈。最後在了解投入哲學研究在時間上所需付出的代價下,仍奮不顧身毅然決然地投身哲學研究所,而終至完成博士學位。個人接受哲學教育的起步雖晚且過程算漫長,但卻與自身生命經驗探索緊密而深刻地連結著,而原本對文藝的喜好與生命中的美醜苦樂交相在的體驗也影響了研究方向。博士論文以「負面美學」(Aesthetics of the Negative)為主軸,探討一個看似稀鬆平常卻又可追朔久遠的問題:在藝術鑒賞或大眾娛樂經驗裡,為什麼人們會被原本應該是令人不快的作品或活動所吸引?其過程是愉快與不快情緒的轉換嗎?愉快與不快存在什麼樣的差異?而美醜的差異又何在?此差異又如何影響藝術的本質與定義?在此研究上雖深受鍾愛的哲學家尼采多所啟發,但哲學研究迷人處之一在於「取徑」,在於發覺不同論述的深刻處,未來不只在此美學與藝術哲學議題上,在其他哲學領域也都將抱持取徑看景的心情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