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紫瀅的分享

我是譚紫瀅,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已申請到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

我與哲學的緣起

我認為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與身旁的人想的大多都不太一樣,例如在國高中時期,大家都為了未來能進入更好的學校就讀而付出渾身解數的讀書時,我卻在思考讀這些的科目的用途及意義在哪裡?當時的我找不到方向,因為老師們大多都是用心的把自己該教導的科目教導好,但是卻沒有人告訴我,除了好好念書,以後能夠有更高機率考上好的大學、獲得大眾認為更好的未來出路外,還有什麼原因。因此,這些理由無法成為驅動我去學習的理由,結果,我也的確在高中學測時失勢,沒能夠達到原本想要就讀科系的分數標準。但這也因此將我與讀哲學這條路牽絆在了一起。

    當初在填選大學志願時,因為除了心理系之外,都沒有任何科系能夠提起我的個人興趣,就當自己正想說可能真的沒有什麼科系能夠讓我唸了,學校的輔導老師跟我提起了”哲學”這個科系,她覺得跟心理滿像的,建議我申請看看。慶幸的是,我有聽取那位老師的意見,去嘗試著申請,而後讀完大學四年,感想是還好當初的自己有做對選擇。

哲學是什麼?

        哲學系一開始對於我來說是毫無概念的學系,甚至當時的我都只是在大學面試前去書店隨便買了幾本書,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哲學的精華,面試時信誓旦旦的說了幾個作家的名字,但他們其實都還並不是真正會被拿來當作學術研究對象的哲學家,而當時對哲學的印象也只停留在網上的維基百科所說的,研究人的學科。後來,真的進入科系學習以後,哲學以某方面來說的確是研究人的學科,但如何研究,研究了一些什麼卻是無法那麼簡單的以言語概括而論。科系內有許多五花八門的學習選擇,例如最基礎的中西洋哲學史,基礎概論,倫理學,形上學等等,也能夠選修自己額外有興趣的項目,例如有人對於儒家仁義與道家無為或是希臘哲學及美學、語言哲學等等有所興趣,都能夠在系上找到教授們開課教授。

好課分享

        於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學時,所學習過的第二性、哲學諮商、語言哲學課程。三門課的共同特點是,運用了邏輯思考的方式去解惑。例如第二性大致闡述了女性的從歷史脈絡上到至今的社會變化,而哲學諮商則是去讓人去探討及深思人背後的思想脈絡或預設,從而找出思想上的癥結點來處理,最後語言哲學則是探討語言是如何被人們所使用的,是根據語言既有的語法規則,還是透過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而來。

    哲學帶來給我的影響,不僅僅只是書上學來的或是未來工作上的技能使用那麼基本,它的貢獻在於,讓我對日常發生的事情都有了新的認知,能夠透過這樣的認知來帶給我學習其他科目的動力,而不再只是會用讀書只是為了獲得未來成就的眼光來看待學習,更多的是為人際關係之間的困擾以及發掘自我也帶來了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