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修的分享

你和我一樣有好多的問題和想法找不到出口嗎?

        我是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的學長謝明修,已考上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大學就讀文化哲學系的一些學思歷程。我相信許多人不管是已經來到了這個系上或是還未進入哲學系多半對於哲學在作什麼並不了解,甚至我自己在就讀哲學系之前,對這個系的認識就是在討論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等的清談而已。

    我在大學以前課堂上所學的都是為了升學考試準備,所謂的念書多半就是在啃教科書,以便能在考場上拿到更高的成績,而忽略了這些答案要如何正確的解釋或討論。又或是面對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的一些「道德規範」,像是博愛座要讓座、高中生要穿制服、要孝順、要聽師長的話等等,這類情況好像總被認為是做了就對的規範,不需要再進一步問為什麼。大部分時候即使心裡不認同這些規範或隱約感到不滿,但因為想避免惹麻煩、或是不願思考、或是覺得大家沒反應那我也不要多說什麼,最後還是會去勉為其難地遵守。然而在在面對一些爭議的時候,我們又總是能聽到有人說,「道德是很主觀相對的啦,所有沒有什麼絕對的對或錯啦」這一類的說法(或是大家可以隨意帶入各種社會大眾覺得理所當然,而自己卻覺得不對勁的事情),如果沒什麼絕對的對錯,那是否所謂要遵守的規範也不是絕對沒問題的?這些課堂或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為何是正確的?這些「規範」又為何是需要被遵守的?所謂的「道德」又是什麼?

    撇除這些看起來有點像國高中學生的叛逆想法,日常生活中我也總是喜歡想一些有的沒有的問題,像是「美跟不美間的標準是什麼?該怎麼定義幸福、愛情?地球真的是圓的嗎?」等等,但這些疑惑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時候得到的回覆通常是「這對考試沒有幫助」而始終無法得到解答,甚至無法有個滿意的討論。

    直到後來,大學碰巧進入了哲學系,在哲學的教育環境中並不常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更多的是與教授一同探究與討論某個開放式問題的答案。像是在哲學系的倫理學或美學等課程中,我發現原來自己心中的疑惑,是哲學界裡早有許多人在談論的問題,例如什麼是「道德」?為甚麼要遵守這些「道德規範」?「美」、「藝術」要怎麼定義?雖然我到了目前還是沒有一個完全滿意的答案,但是經過課堂上的討論後我才知道,這些答案一定不是只要做出大多數人覺得對的事情就是有「道德」的,也不會僅因為美醜之類的都是很個人主觀的東西而沒辦法定義,反而是應該對問題的回答提供理由,這些理由需要有許多理性的論證、討論,且可接受辯駁,而非只是權威說什麼就是什麼,又或者大家都這麼想為了合群接受這樣而已。


哲學系在幹嘛?

        那麼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哲學系到底在做什麼?對於上述我們在日常中碰到的各種激起內心疑惑、好奇心的事情,我們對此去問「為什麼」時,我個人認為就是在進行某種程度的哲學活動了,或是更深入一點哲學問題,如什麼是「真實存在」、「我們如何獲得知識」、「我們對美是否有個共識?若有這共識從何而來?沒有的話,我們平時在討論美或不美又是什麼意思?」,或是社會議題上常常出現的「正義、自由、人權、主體性」等等這些是什麼?又該如何去理解它們。哲學系所做的便是幫助我們面對各種問題時,透過對抽象概念的分析與邏輯推演,將資訊與思緒梳理、重構,來幫助我們可以更加清楚說出自身疑問與嘗試反思各種答案可能性的批判訓練。

哲學對我的影響

        最後我分享一些在文化哲學讓我感受到特別的幾個地方,自從上了討論《第二性》這關於性別議題的課程後,逐漸地了解到,在父權體系的性別框架下,女性受到嚴重的壓迫與迫害,自主性受到他人的宰制,而受到有形無形的限制與不平等。但是《第二性》只是個開始,接下來我發現,以往在不同性別的相處上那些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都並非如表面上的那麼這麼簡單。在以往自身與異性的相處中,也有著相當多的不平等、壓迫等結構性的問題,一些行為與對話都會對女性造成傷害或冒犯,但是我都渾然不知。這些後來的省思促使我開始閱讀其他女性主義相關的書籍、文章,想要對性別平等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於系上老師的多元性,讓我在選修不同課程中,意識到自己在進入哲學系以前對於各種議題、知識等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多麼狹隘,在進入哲學系以前的自己並不會了解原來這些探討可以有這麼多可能性。同時,哲學並不僅只是對外尋求知識的一門學問,在系上開設的哲學諮商課程中,哲學也透過以往所學的各種思想工具與批判訓練等等,反過來幫助對自身的認識與自我生命的探索。例如經由哲學的自我審思來覺察並分析自己產生某些情緒時,背後所建構的自己對事件的思緒、推論與預設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接受並處理面對各種事件時所產生的狀況與感受。而透過各種以哲學為基底的晤談練習後,藉由對談的方式,去引導對方將以往可能根深蒂固的既有觀念與思路,逐漸建立起具哲學批判性的開放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