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舒懷分享

關於你的三件事/三個關鍵字

1.獨處 2.讀書 3.音樂

    因為是獨生子的關係,我從小就一個人長大,家鄉又在一個聽得到火車鐵軌聲、長椰子樹的村莊,造就了我從小就學習如何獨處、並愛上獨處時的清淨與快樂。也許是喜歡獨處,我也喜歡上了閱讀、喜歡上了時常要自我思考的哲學,國小時因為上課看金庸被老師不停的沒收、沒收後又再去借其他冊來看,國中時因為失戀而遇上人生的導師——莊子,高中時因為參加哲學營隊而更加堅定了我走上哲學系這條不歸路。另一個陪伴我許久的靈魂伴侶則是音樂,我對音樂的熱愛使我開始學習彈吉他、開始組樂團、開始去音樂餐廳打工,我在音樂的世界裡,就像莊周在夢中,渾然不知自己。

大學生活,影響你的三件事

1.創建哲學部落格在大一下學期時,出於對哲學有熱情而開始想做點跟哲學有關的事,剛好時下流行寫哲學普及文章,於是我也自己建了一個部落格「哲我其誰」專門撰寫哲學普及文章,至今有一百多名粉絲,也去投稿香港01哲學與哲學新媒體,後來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專心在自己的落格寫文章。因為有這樣的寫作磨練,也讓我的文筆逐漸流暢,在考試時感受到能力大幅的提升,報告時更可直接用部落格文章做成ppt,進而使更多人接觸到哲學這個領域。

2.中國人民大學交換生受到親友及女友的鼓勵,大二上學期開始去北京的人民大學交換,在人才八方雲集的北京接觸到各種人事物,增長了許多閱歷與見聞。更受邀至北京張坊中學做兩岸交流的演講,與當地中學生講述台灣文化以及演唱台灣知名的流行樂曲。經過這學期的交換生活,我比以往更多了份危機感與使命感,促使我開始思考未來的目標與方向,希望盡可能地把握在大學的每個時刻、多做點大學生才有空做的事。

3.獲得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在大三上個學期,我開始著手準備科技部提供給大專生的研究機會,一來想試試自己的能力到哪,二來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走適合學術這條路,這一個嘗試讓我花了大量時間在找資料、閱讀、整理、撰寫,其中最大的收穫便是這段期間所做的功夫,都成為我學習路上的養分。系上的畢業門檻不用寫論文,參加這項計畫我就比別人多一次的機會來學習,況且文化圖書館的館藏豐富,我用盡各種手段來把資料從圖書館裡掏出來,這樣才不會讓學費白繳、也不枉費大學四年的時光。而最後也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當年度評審的肯定,順利的執行本研究計畫。

現在的科系是你的第一志願嗎?

        是的,因為生命中不斷出現哲學的蹤跡,也十分喜愛哲學思考,便毅然決然把所有有哲學系的大學列為第一順位。後來用繁星計畫的機會,便直接上了文化哲學系,如今看來,當初雖是懶得再花時間準備個人甄試,但卻選到了正確的道路。雖然長輩親戚可能會覺得不實際,但實際上,讀哲學跟不實際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連結,蘇格拉底是雅典英勇的戰士、斯賓諾沙一輩子以磨鏡維生、孔子以治世為志行走天下,只思考而不行動並不是哲學的問題,而是自身的問題。哲學是要與生活結合,而非成為捧著經典不放的腐儒。

請概略說明你們系上的三大或四大專業核心領域?為什麼要學這些?

哲學系的四大核心領域與課程,我認為是哲學史、倫理學、知識論、形上學。

1.哲學史是讀哲學必先走過的道路,在讀哲學史的過程中學習整個哲學發展的起源、演變、脈絡,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哲學到底在討論什麼、面對問題時哲學家怎麼討論,目標是釐清哲學的基本框架。

2.讀完哲學史後,接著的三大核心都是從哲學史中抽取出一個專門的論題作為課程。首先是倫理學,倫理學主要的核心問題就是「我與他人如何相處?」以至於「我與自己如何相處?」,通常討論的概念諸如正義、善惡、道德兩難...等等。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如何與世處的問題是必須要思考的。

3.接著是知識論,知識論談論的問題是「知識如何可能?」,透過討論知識的本質、來源、範圍,可以讓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道如何檢驗知識的真偽、判斷自己形成知識的來源。

4.最後是形上學,形上學要問的問題是「世界的樣態是甚麼?」、「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是甚麼?」,形上學與科學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其中最大的差異是:科學問的是世界「如何」產生、形上學問的是世界「為何」產生。學習形上學,使我們更能深刻思考世界為何而生、人為何而生。

請舉一堂系上的必修課程,解釋你們系的專業所學?

        以知識論為例,在知識論課程的討論中,老師會不斷丟問題給學生,使我們思考知識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產生的信念是否為真?獲得知識的過程有沒有問題?例如大家最熟悉的笛卡爾夢的論證就是知識論討論的範疇。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對「如何知道」一無所知,先學習知識論來打破自以為知道的思維,再建立起對知識的概念,就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找到方向,這也是哲學被稱為「萬學之母」的意義所在,先知道如何獲取知識、才能將知識有效利用。

〈畢業於文大哲學:關於各老師之語錄〉

        以下之紀錄乃個人於文大哲學修習學士之歷程時有所感悟之語,乃某時某地偶然機緣所生,不必然為一絕佳之名言金句、也不必然是關乎哲學之指導,卻是觸動吾人內心深處且衝擊人生態度之私藏銘言。尚有許多態度與觀點不及備載,往往是一龐大而散見各處之話語、行為、價值體系,又或是以非語言形式而自然展現之行事風範,故難以三言兩語間表述之。此外,此一收錄並非依字句精準騰上,而是在原話的基礎上稍加潤色,一方面是我的記憶力沒辦法一字不漏記下,一方面是通常此句話在某個討論的脈絡中出現,需要稍加補充說明。(註:以下排序並無任何判準)

黃柏誠老師:「哲學家在寫作時,是站在一個山峰眺望另一個山峰,以超越自身為目標。而不是以給普羅大眾閱讀為目的。」、「大多數人只敢在看得清楚的淺灘中釣小魚小蝦,而不敢跳進深不可見的深潭中捕捉大尾的鱸鰻。」(另有一些驚世駭俗的語錄無關主題於此處不補充)

傅皓政老師:「許多問題我們要先自己嘗試去思考,而不是一昧的將問題丟給老師。我固然可以告訴你我的看法,但這會讓你失去思考的機會。」

陳振崑老師:「做學術不是趕流行,而是基於一個自身關切的問題意識不斷向上追求。」、「如果當兵是要我們帶著鋼盔往前衝,那做學術就像沒戴鋼盔也要往前衝。」

何畫瑰老師:「我們該如何避免讓讀哲學變得像是在玩弄概念或沉迷於辯論的遊戲中,其實還要回到哲學一開始,在蘇格拉底那裏,保持著『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的謙虛態度。」

吳豐維老師:「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打斷我。」(老師在課堂中不厭其煩重複這句話,即便聽到大四仍然是一種基礎態度的提醒)

洪嘉琳老師:「每一種註解或翻譯都只是其中一種詮釋,即使是再確鑿的考古、文字學證據都有值得商榷的空間。」

古秀鈴老師:「哲學訓練是幫助我們練習抓論證、整理重點的能力,當出了社會就會發現自己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比其他人來的強。」

林斯諺老師:「其實哲學家在做論證時都不免會帶有主見,重點是如何提出一個好的說明來說服別人。」

姚富全老師:「這些事情造就了我現在的性格,但那都是我做的決定我也願意承受。」、「祝福你成為下一個尼采。」(尼采是我舉的例子,指的是之後沒念哲學系也能靠自己成為哲學家,不是祝我發瘋)

黃藿老師:「你們大四的同學沒讀過柏拉圖的《理想國》實在不應該。」(當時我大一,因此立定志向畢業前讀完《理想國》,目前正在努力中)

黎惟東老師:「何謂逍遙遊?逍者消也,消除之意,消解了自己身上的負累方能走的遙遠,而遨遊於世間。」

蘇星宇老師:「你們這一代的學生跟我們當初比起來都是一群菜雞。我們這一代即使當下能力不足也很有企圖心的拼命做到,你們現在資源這麼多卻連查都懶得查,想當初我當兵的時候......下略。」(這是我自己做的簡單整理)

以上整理省略了蔡龍九老師與陳佩君老師,廣義來說是因為此二位老師對我影響甚大,難以用語錄的方式呈現;狹義來說是因為語錄太多無從選之。

若強而說之,佩君老師告訴我許多關於學術傳承的故事時(如陳鼓應老師與丁原植老師),我都如沐春風,彷彿自己身臨其中,期許自己傳承此脈學統。並且在指導我寫計畫時的種種態度,皆惠我良多。尤其是「寫文章就像穿衣服一樣,若想什麼元素都加一點,反而會變得很難看,所以要懂得『放下』的智慧。」此句正好通於老莊之學,而我正在做的題目、以及我的哲學偶像就是莊子,當下自是豁然開朗、萬里無雲。

至於龍九老師,則是在人生問題上給我莫大的幫助與共勉。初時識得儒學之實踐精神,如獲珍寶則不免大為操作一番。直至遇見真實之道德兩難問題,碰觸人生之大疑而難以抉擇,感慨之情油然而生。孟學之權衡系統雖是精采,仍不免有理論上的細膩處與實踐上的貫通處需要指點。龍九老師在這方面(還有許多方面)的指導與勉勵可說是不留餘力。

至於語錄的部分,我直覺想到的是有一次上課提到學術界的紛爭,同學問道:「為何學哲學的人在學界還會有這麼多利益糾葛?」老師引用金庸還是誰的話來回應同學:「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覺得帥爆了。(雖然這句話對我的啟發並不是太大)

此外還需感念的是,老師願意將研究室交給後生管理,讓我在大四時有了「第三個家」。這個物質上的幫助對我來說非常必要,不然一直窩在陽明山潮濕的小房間裡讀書,以山東話來說就是「瘆得慌」(病而寒顫、恐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