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之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從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的學長曾希之,目前就讀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我今天想跟各位分享的主要是自己就讀哲學系的心路歷程,以及哲學大概在做什麼、哲學有趣的地方在哪裡、怎麼樣入門哲學比較容易等等的問題。

哲學在做什麼?

我其實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在進入哲學系之前對哲學在幹什麼並不了解,也沒有特地去找哲學書籍來讀過,算是有點因緣際會地來到了哲學系。而當初之所以會想讀哲學系,只是因為有種模糊的感覺,對很多問題不了解、想不通,因此想知道更多、想知道為什麼、想知道更根本的原理原則、想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我高中時有個習慣,會將自己在網路上看到的覺得有趣的問題記錄下來,某天整理資料時才偶然發現,原來當初記錄下來的幾乎都是哲學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還不錯的方法,如果還不確定自己的志向的話,可以先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表列下來,然後在就學的過程中慢慢探索。

    哲學在做什麼?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之前我有聽過同學說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回答:哲學就是一門問「為什麼?」的學問。從初衷上來說,我認為確實如此,哲學是源於對既定認知的批判質疑與對表象背後的根本原理的追尋。而從方法上來說,哲學著重在抽象概念的分析與邏輯的推演,我們可以透過與其他領域的比較來說明哲學的特色:自然科學很重視實驗,社會科學很重視統計,然而大部分的哲學並不重視實驗與統計,反而會著重在研究背後所使用的方法論是否合理、為什麼能做出如此的詮釋、推論的過程有沒有瑕疵等等的問題上。而哲學的另一個個特色是,性質上與其他領域(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有很大差異,但牽涉的題材卻又彼此息息相關:以自然科學為例,該領域通常會透過蒐集實驗數據來驗證假說,但這種驗證的機制是怎麼一回事?在什麼情況下數據對假說的支持是合理的?如果同樣的數據能同時支持好幾套假說,我們該怎麼決定哪個假說比較好?如果出現了不符合假說的數據,我們應該立刻放棄假說嗎?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哲學問題。又以法學為例,憲法保障人民的自由權等等的權利、同時規定人民有納稅服兵役的義務,但為何憲法有這個權力來規定人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為何人民有守法的義務?什麼是權利、什麼是自由?為何這些應該被保障?這些也都是哲學問題。

哲學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哲學並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也不一定非得高深奧妙,不是只有偉大的問題才是哲學問題,很多日常的瑣事如果能對其背後的原理原則進行深刻且理性的批判反思,那也是很好的哲學思想。而這種對現狀感到不滿足、對似乎理所當然的事情感到不對勁,進而將資訊加以梳理重構、試圖將那些隱而模糊的東西描繪清晰,從而加以批判反思、並尋找新可能性的過程,大概就是哲學的樂趣所在吧。

哲學入門

        哲學內有相當多的領域,如中國哲學、歐陸哲學、英美分析哲學、古典哲學、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邏輯學、美學、政治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現象學、佛學……等等。如果還沒確定志向的話,我會建議盡量什麼領域的課都修修看,多嘗試不同的東西,不要有預設陳見。譬如說,可能有些人以前對儒家、道家有一些既定印象,覺得儒家或道家就是怎樣之類的,然而哲學系所教授的儒家和道家可能和國高中所學的不太一樣,如果抱持著既有的陳見而失去接收新刺激的機會的話會還挺可惜的。如果已經立定志向的話,就可以多修該領域相關的課程,或是去找該領域的老師多聊聊。有些選修課程不會每年開,而是幾年才開一次,所以看到的話就得好好把握機會。而有些課程可能需要先備的基礎,在修課前可以衡量一下,如果是每年都會開的課就可以考慮排到之後再修(但要注意會不會跟其他想修的課撞課)。如果想深入鑽研的領域很明確的話,也可以考慮學習該領域對應的語言,譬如說想學習柏拉圖的話就可以考慮學古希臘文,想學習黑格爾的話就可以考慮學習德文等等。哲學系系上有很多活動,如讀書會、週展、深耕計畫、演講、電影日……等等,多參加這些活動也能以不同的方式體驗哲學。哲學系的圖書館有許多的藏書,文化大學的圖書館的網路資源亦相當豐富(https://lib.pccu.edu.tw/bin/home.php),值得好好利用。學校與教育部、科技部也有資源可以使用,如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國外交換的機會等等。而台灣也有許多的哲學協會或哲學推廣組織、哲學普及社群,如台灣哲學學會、哲學新媒體、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 沃草公民學院(沃草烙哲學)等等,他們常舉辦一些演講、發表會或讀書會等活動,或是發表哲學相關的文章、書籍、影片、廣播等等,這也是能接觸新刺激的好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