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為學習如何將細菌接種於各種培養基上,並學會分離及純化細菌的方法。
細菌在plate上形成均勻分散的菌落,是三種方法中最成功的。
試管底部可見白色的菌落。
細菌在第三劃線區只有形成寥寥的幾個菌落(約四個),而大多數的菌落集中在第一劃線區中(第三劃線區的白色痕跡為刮痕)。推測是在劃第三劃線區時沒有取足夠的細菌造成的。
探討細菌在不同的環境下是否會影響生長。實驗第一部分探討不同的化學藥劑的影響(Ampicilin(10mg/ml)、蒜頭萃取液體、70%酒精、10%漂白水、無菌水)並以抑菌圈作為衡量標準,第二部分則探討UV的影響並以菌落數作為衡量標準。
<12mm:無抗菌能力
12-16mm:中度抗菌
>16mm:高度抗菌
練習簡單染色、負染色法及革蘭氏染色。
利用熱固定將E. coli 固定於玻片上,再用結晶紫染色10秒,結束後以蒸餾水洗去多餘的染劑。
利用Nigrosin染劑染色細菌的周遭,可輕易辨識本身無色的E. coli。
先將E. coli與Bacillus熱固定於載玻片上。再分別以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脫色),沙番紅(複染)重複 滴入>放置10秒鐘作用>用蒸餾水沖洗 的流程。原理詳見頁末作業:Q&A之Q1。
染色後為初染的紫色,革蘭氏染色結果為陽性。
染色後為複染的紅色,革蘭氏染色結果為陰性。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肽聚醣層較厚,且媒染後革蘭氏陽性菌僅有的複合體會與結晶紫形成無法被水或酒精溶解的物質,故被酒精沖洗後殘留的紫色染劑較多,主要顯現的是初染的紫色。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肽聚醣層較薄,且所含脂質較多,故被酒精沖洗後殘留的紫色染劑幾乎不可見,主要顯現的是複染的紅色。
酒精沖洗。這個步驟造成陰性與陽性菌顏色的差異。
16%
使用可耐120度高溫的結蘭膠(Gellan Gum)而不是常見的瓊脂膠(Agarose)。
使用芽孢染色法使內孢子(endospore)與菌體呈現不同的顏色。芽孢染色法主要有兩種,石炭酸復紅染色法及孔雀綠染色法。